藏富于民也应讲究方式

 作者:魏文彪    110

广东省政协委员李阳春表示,他将向省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广东制订《广东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工资增速要赶超GDP增幅、财政收入增幅,并确保超过物价增幅。”(1月16日《南方都市报》)

  建议工资增速赶超GDP增幅,是出于同步实现民富与国强的良好初衷。问题在于,如果短期内工资增长过快难免导致物价飞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依然可能落空。况且政府也没有权力硬性要求非公企业与个体经营户增加工人工资,如果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市场难以供给的程度,只会因为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造成失业增多,而这于维护劳动者利益只会有害无益。如果只是机关事业单位与国企增工资,则原本就存在的国民收入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并可能引发非国有单位劳动者的不满,甚至可能因此而影响社会稳定。

  在强行增加工资行不通的情形下,其实可以通过另一条路径即减少国民经济支出的办法来缓解其承受物价较快上涨的压力。比如,政府可以通过依据严格的成本核算制订合理价格来压缩垄断企业的利润空间,乃至通过必要补贴方式来降低垄断商品的价格,以减少国民在基本能源消费方面的经济支出;国家可以通过向垄断企业征收特别收益金方式及增加财政拨款,加大对于经济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政府尤其应当不断扩大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降低基本保障中居民自行承担部分的资金份额;另外,在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情形下,政府可以也应当大幅降低包括居民与企业在内的税收负担。居民税负下降就可一定程度地提高承受物价上涨的能力,而企业负担降低后才有能力在不裁员基础上提高劳动者工资,为吸引人才获得长远发展,企业在自身负担降低情形下是会有给劳动者加工资的意愿的。

  强行增加工资是以破坏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市场自发调节功能与不当甚至是违法增加政府权力为前提的,最终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通过国家让利方式减少居民经济支出,实际只是国家承担起其应尽的责任,将原本应归国民所有的部分财富返还给国民,是相比于强行增加工资更具可行性的适合路径。

  作为国民也应避免将工资提高与财富增加的希望完全寄于政府之上,因为政府本身不会生产财富。但是各级政府理当具有抑制自身与民争利冲动的意识自觉,尤其是应当通过实现国民权利与立法等方式对国有部门的谋利欲求予以制约,以实现财富朝着国民与社会方向的应有回归,在维护市场经济原则与市场正常运行前提下提升国民生活水平。

 富于 于民 也应 讲究 方式

扩展阅读

——基于“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速度加快、广度加宽、程度加深,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也随之呈现全方位

  作者:陈琦详情


一、烟草零售户满意度测评的意义 卷烟零售户是烟草公司的客户,他们处在销售网络的终端,与卷烟消费者直接接触并为他们服务。姜成康局长强调指出:“要与零售户建立相互信任,共荣共存,双赢合作的关系。”近年来,

  作者:陈琦详情


房地产企业融资不论是房地产公司融资和房地产项目融资,资金渠道可以有很多,但是资金性质无非两类,即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不能简单笼统说拿一种方式更好,只能说哪一种方式更适合与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有时企业

  作者:张健详情


中国企业的赛跑方式   2022.11.03

要卓而不群,必须强调创新、服务客户的重要性,化简为繁,善于合作与借力,找到适合自己和市场的赛跑方式。    ——嘉宾主持:于清教中国企业的赛跑方式 客观地讲,我们离世界发达国家的制造水平,还存在着一

  作者:王振滔详情


项羽垓下被围,兵临绝境之际,说了句自我反省的话,也算是对自己人生终点的总结(大意):“天意亡我,非战之罪也”。左冲右突、且战且逃,终至穷途末路,在乌江自刎。唐人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

  作者:盛斌子详情


2009年03月18日 CCTV《经济信息联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公共租赁住房的概念。建设部也表示,已经在北京、天津、深圳和厦门进行试点。我们记者最近专门赶赴厦门市进行调查,记者了解到,整

  作者:董藩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