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ppt)

  文件类别:管理战略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65K

  下载次数:112

  所需积分:4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技术管理(ppt)

第一章 技术管理概论
技术管理的学科特征和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及相关技术、技术管理的概念
技术的生命周期
技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家和企业层面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首席技术官(CTO)的职责


第一节 学科特征和要解决的问题
1. 技术管理的学科特征

交叉学科,科学、工程及管理三个领域
管理研发,还管理产品、工艺、信息技
术和技术人力资源
站在战略高度进行,与竞争战略一致

第一节 学科特征和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将技术与企业整体战略整合
如何有效获得技术能力
如何评价技术
如何有效实现技术转移
如何缩短技术开发时间以适应竞争的需要
如何实现组织内部的技术资源共享
如何有效开发技术人力资源
如何管理大型跨部门与跨领域的项目或系统
第一节 学科特征和要解决的问题
3.技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兼顾技术与管理两个领域的知识
在现有专业目录下强化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立新的技术管理教育体系
第一节 学科特征和要解决的问题
4.技术管理的四个层面

国家层面:科技管理
产业层面:技术管理
企业层面:技术管理
项目层面:技术管理

第一节 学科特征和要解决的问题
5.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

技术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技术组织管理
研究与开发和工程项目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控制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技术及相关的概念
1.技术的概念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表现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硬技术是物质形态的技术(物质资料),核心是工具;软技术是知识形态的技术,包括工艺、制造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等。

第二节 技术及相关的概念
2.技术的特征

多元性(作为系统而存在):既可表现为有
形的实体物质,也可表现为无形的知识经验
和精神智力、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
中介性:总处于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
交点上
具有商品属性: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第二节 技术及相关的概念
3.技术和科学的关系

既区别又统一
科学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回答why?
技术的目的是利用和改造自然,回答how?
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统一

第二节 技术及相关的概念
4.技术的分类

按发展阶段(实验、成熟、淘汰技术 )
按公开程度(公开、半公开、秘密)
按功能(产品、生产、管理技术)
按表现形态(硬技术、软技术、头脑技术)
按发展阶段 (尖端、先进、传统技术或标准化技术-----与技术的生命周期相关)

第二节 技术及相关的概念
5.高科技的概念
高科技非高科学和高技术的简单组合
一般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等六个领域
这些技术对现代科学强烈的依赖性,习惯称科学化技术,即高科技,学术界通常称为高技术
将其理解为科学化技术时,高科技与高技术才是同义词


第二节 技术及相关的概念
7.技术管理的概念

技术管理是对企业中一切科研、工程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和严密的组织计划的总称。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以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基础。

第三节 技术的生命周期
1.技术的生命周期曲线

第三节 技术的生命周期
2.技术生命周期的S形曲线

第三节 技术的生命周期
3.技术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第四节 技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社会和经济发展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第五节 国家和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
1.国家层面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进步引起经济增长
技术和长期周期
技术和比较优势
技术的购买、销售和国家竞争力
第五节 国家和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
2.企业层面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缺乏创新
技术开发类型的选择
新技术的问题
互相依赖的问题
上市时间的问题
消费者的期望问题
占支配地位的设计问题(技术标准)
有关技术方向的问题
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问题

第五节 国家和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
3.结论
对企业,未预料到技术变化就意味着不同级别的威胁,在同一级别上,竞争对手的技术变化导致现有产品的过时
一种新技术的影响会使整个产品线丧失竞争力,会使整个公司或整个行业不能继续生存
企业须广泛、集成、战略性地利用技术,而不是简单地对研究、新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等单独的任务进行管理

第六节 首席技术官(CTO)的职责
协调业务单元间的技术性成果,以确保协同
效应和规模经济
最高管理层内的技术代表
掌握新技术开发(非仅指新产品)
负责战略性创新行为的技术方面的评估,
如合并或合资
外部技术环境的管理,包括与大学和外部研
究组织的联络

第二章 技术的来源和保护

技术的来源
公司获得技术的方式
技术保护的形式
专利策略


第一节 技术的来源
第二节 公司获得技术的方式

自主研发
合作研发
购买技术
合资合作

第三节 技术保护的形式

申请专利
采用工商秘密形式(know-how)
申请商标
关于技术资料和人员流失
第三节 技术保护的形式
1.专利的概念

专利是依照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满足三个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外观设计只要一个条件,发明和实用新型要三个条件


第三节 技术保护的形式
2.发明与实用新型

发明是指对特定技术问题提出的前所未有的
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所
提出的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不包括技术方
法发明,只限于有形产品

第三节 技术保护的形式
2.发明与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技术水平次于发明;实用
新型专利产品限有形产品,发明可有形、无

审查方式:实用新型(形式审查),发明
(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2次)
实用新型权限一般10年,发明通常20年

第三节 技术保护的形式
3.外观设计(外形设计)

对产品的外形、图案、色彩或结合所作出的
富有装饰性或艺术性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
新设计,要满足4个条件:
必须与产品结合,应用于产品上
形状、图案、色彩方面
必须富有美感
必须富有新颖性
第三节 技术保护的形式
4.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只涉及外表,不涉及制造产品的技
术问题
实用新型解决关于产品(外型)的技术问题

第三节 技术保护的形式
5.专利的法律特征

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6.专利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专利申请制,专利审查制,公开性

法律保护和信息传播



第三节 技术保护的形式
6.专利的申请人

非职务发明的发明人或设计人
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人有在专利证书上署
名的权利和获得适当奖励报酬的权利)
共同发明人
外国人

第三节 技术保护的形式
7.结论

选择保护形式时,要综合考虑市场的状况、
技术的发展、竞争状况及法律保护对企业的
影响,慎重决定
专利是主要形式



第四节 专利策略
1.专利申请策略

以自用为目的的申请
以转让技术为目的的申请
以削弱竞争对手为目的的申请
以干扰竞争对手视线为目的的申请
第四节 专利策略
2.不申请专利策略

避免公开暴露战略意图
延长技术的保密时间
公开技术,使竞争对手拟申请的专利无效

第四节 专利策略
3.专利申请内容策略

全部申请与部分申请
系列申请与单项申请
基本技术申请与外围技术申请
在用技术申请与储备技术申请

第四节 专利策略
4.专利申请时间策略
及时申请
提前申请
延迟申请
市场前景不明朗,且无他人申请
所申请保护的技术不成熟或配套技术不具备
技术本身局限,保护范围较窄,待进一步开
发后可扩大保护范围
过早保护会妨碍技术交流,不利于进一步开发

第四节 专利策略
5.专利申请地策略

本国申请
外国申请

第四节 专利策略
6.专利引进重点审查内容

是否申请和授权
是否过期失效
专利权是否属于技术转让方

第四节 专利策略
7.专利转让重点考虑的因素

出让专利是否构成对自己的竞争威胁
出让的技术是否是已实施和待实施的
专利的有效期
出让的收入

第四节 专利策略
8.专利技术的收买与转让策略

为获得直接收入而转让专利
为技术交换而转让专利
为获得垄断权而收买专利
为变被动为主动而回输专利
第四节 专利策略
9.避免侵权的专利技术利用策略

采用无效或失效专利技术
等专利失效后再利用
取消专利权策略
回避绕道策略
专利许可策略

第三章 研究与开发管理
研究与开发管理概论
研究与开发过程管理
新设想的产生
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生产
新产品营销

第一节 研究与开发管理概论
1.研究与开发的概念

研究与开发是指为了增加知识总量,并探索其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研究与开发,又称“R&D”、“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实验性发展”,有时简称研发


第一节 研究与开发管理概论
2.研究与开发的分类
基础研究:主要为取得现象和事实的根本性原理的新知识,不考虑特定的实际应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主要为特定的实际应用而取得新知识的实验和研究
发展研究: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或经验而进行的生产新材料、新产品、新装置、建立新的工艺或系统的工作

第一节 研究与开发管理概论
3.研究与开发的特点
探索性
创造性
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个体性、集体性和社会性

第一节 研究与开发管理概论
4.研究与开发的作用
研发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研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研发是企业效益的根本
研发是企业获得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
原因是:
保护、支持和扩展现有的经营活动;开辟新的经营活动;扩展和挖掘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



第一节 研究与开发管理概论
6.如何衡量研发与生产力的关系
数量性指标
每元研发费产生的价值数;每元研发费产生的净利润;研发人员与管理支援人员之比
质量性指标
竞争能力;目标完成率;士气、氛围及外部评价;技术地位及进步能力;尚未解决问题的数量及复杂性
反生产力因素

第一节 研究与开发管理概论
6.如何衡量研发与生产力的关系
反生产力因素
无效的规划、控制
过度庞大的组织机构
用人肤浅——人员管理、用人不当
对生产力关心不足
内部沟通不佳
技术交换不足
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与回馈
无效的薪酬制度


第一节 研究与开发管理概论
8.研究开发管理的目的

研制出有竞争力的技术
以新产品为对象的研发
以新工艺为对象的研发
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

第一节 研究与开发管理概论
9.研究开发管理的任务
形成尽可能好的方案
研发的过程管理
项目决策
资源配置
财务管理
进度控制
第二节 研究开发项目决策
1.决策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取舍
项目排序
项目继续或中止
2.项目的决策目标
上级的要求
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节 研究开发项目决策
3.项目决策的约束

资源约束
任务约束
能力约束
其它

第二节 研究开发项目决策
4.项目决策的原则
与企业总体战略和研发战略的一致性
研发资源的可得性及资源与任务的平衡
预期成果及技术成功可能性
项目的相互影响
资源的充分利用
开发成本和完成时间
保留一定的自由度


第二节 研究开发项目决策
6.项目评价

技术评价
经济评价(市场评价,经营管理能力评价)
项目评价方法
第二节 研究开发项目决策
6.项目评价—技术评价
技术发展阶段
技术的寿命期
技术的竞争力
技术开发成功的可能性
技术支撑体系

主要看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

第二节 研究开发项目决策
6.项目评价—经济评价
从财务效益和战略效益两方面进行,同时考虑风险因素
市场潜力和渗透力
成本与价格
综合财务指标:NPV、IRR等
长期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第二节 研究开发项目决策
6.项目评价—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之一----加权评分法
综合评价方法之二----效用评价法
特例:全新市场项目评价(不能简单应用以
上方法)


第三节 研发资源配置与管理
1.研发资源的内容

资金
设备和仪器
人才
第三节 研发资源配置与管理
2.研发资金筹集(主要来源)
企业自筹资金
为长期发展而牺牲近期消费的行为
借款
转让技术
保护期即将到期的技术;即将被替代的技术;
企业不拟采用且转让后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不利
影响的技术
第三节 研发资源配置与管理
3.研发支出预算5个主要构面

(见下页图)

第三节 研发资源配置与管理
4.常见的研发计算基础
从总收入中提出定额百分比
从净利润中提出定额百分比
与竞争者同步
同行业平均金额
以往本企业平均值+成长率——综合;
测算主要支出,再配套
据实报销

第三节 研发资源配置与管理
5.资源投入与运用管理
由于研发的不确定性,控制资源投入强度和
投入时间
(图)

第三节 研发资源配置与管理
6.控制资源投入风险的措施
合理安排项目
在经营低谷期,选择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
项目
开发多系列产品,使各产品寿命周期成交错
状态
利用外部资源
利用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仪器设备;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吸引科技人员;合作开发
第四节 研发项目的实施管理
1.项目实施计划

计划评审术(PERT)
案例

第四节 研发项目的实施管理
2.项目进度控制
制定进度计划:分解、分阶段、定监测点
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在监测点上设立专门
检查或验收制度
进度报告
进度分析和计划修订

第四节 研发项目的实施管理
3.项目费用控制

制定费用计划
费用的检查与监督
经费使用报告
费用分析与计划修订
第四节 研发项目的实施管理
4.进度与费用综合规划与协调

项目实施时间与费用的关系(图)

决策树方法(案例)


第四节 研发项目的实施管理
5.项目的指导与监督

高层管理者的关注应着重放在项目前期 (图)




第五节 研发的绩效衡量
1.研发的绩效评估技术

定性法
半定量法
定量法


第五节 研发的绩效衡量
2.绩效评估定量法--机会观念法
每1元研发费所产生的机会价值
步骤:
估计潜在市场大小
与市场现有最佳产品比较,估计顾客所需花费
成本
依据上条,推算顾客所能接受价格
计算整个市场所能带来的每年盈利


第五节 研发的绩效衡量
2.绩效评估定量法--专案价值法

潜在的年度利润
可商品化的概率
技术的竞争状况
研发的范围

第五节 研发的绩效衡量
3.研发人员激励与约束

4.关于管理制度



第六节 新设想的产生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新颖性
抽象与概括性
发散性
灵活性
敏锐性
艰苦性


第六节 新设想的产生
3.创造性想象的典型方法
头脑风暴法(B.S法)
准备阶段,引入阶段,畅想创新阶段
635表格法
抓住意外事件
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
分析差异
第七节 新产品开发
1.新产品开发阶段构成
新产品战略规划
概念形成与发展
筛选(评价)
开发(生产)
投放市场(商业化)
第七节 新产品开发
2.技术-市场矩阵 (图)
3.基本战略方针
A增加品种,提高占有率。风险和开发难度小
B利用新技术改进和开发产品。技术风险大
C开拓新市场,促销和强化服务。市场风险大
D多角(元)化经营,开发新产品与新市场,扩大资金收入。技术和市场风险都较大,是风险最大的战略


第七节 新产品开发
5.新产品开发的高层管理决策

明确重点竞争领域和产品种类
决定新产品开发的预算(分段控制)
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建立明确的新产品接受标准和评价标准
第七节 新产品开发
6.新产品概念发展过程
设想、概念、原型、产品、营销计划

7.新产品设想的来源
主要来自市场利益相关者,如潜在购买者、零
售商、竞争者、供应商、制造商的员工等


第七节 新产品开发
8.新产品设想的形成方法
产品属性分析
顾客需求分析
差异分析法
决定性差异分析、知觉性差异分析(用户的认
知)、偏好性差异分析

第七节 新产品开发
9.新产品概念
是一种比设想更具体的描述,包括新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要利益、新产品的技术、形式等主要特性,口头、书面或一个模型
需要更详细的市场调研,新产品概念需进行测试(应包括财务评价,销售预测),以节省资金
测试后的新产品概念应该是清晰的、以产品特性表达的

第七节 新产品开发
10.原型

通过技术开发,把新产品概念具体化而获得
的工作模型或最终产品的初始形式
在原型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技术评价
第七节 新产品开发
11.最终产品
新产品原型经过反复的技术开发、评价和使用
测试,逐步得到完善,形成了产品
在最终产品形成阶段,需要进行各种产品测试
和质量评价,并做出开发成本评价等财务评价
小试、中试、产业化
第七节 新产品开发
12.新产品开发类型

渐进式、重叠式、机动式(灵活)、混乱式开
发过程等几种类型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1.新产品对生产系统的要求
适应性要求(功能 、需求的多样性 、适应技术进步、适应产品数量需求的弹性)
用户要求(质量、交货期、继承性 )
竞争性要求(快速反应能力 、改善性能、降低成本 )
经济性要求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2.生产系统对新产品生产的制约
技术限制
资源限制(资金、设备、人力资源)
刚性限制
现有系统的硬件要求尽可能使用到寿命期末
大量沉淀投资要求收回
已建成的软件和人员能力具有运动惯性
转换需要成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3.新产品生产需要决策的主要问题

解决矛盾----要求和制约

行-止决策
时间决策(入市时间、时机、资源)
模式选择(一体化模式、合作模式)
方式选择(基本的生产工艺、设备选择)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4.模式选择--一体化模式
优点
有利于保护技术秘密、保持技术优势地位
有利于建立市场领先地位
可取得垄断利润而不必与他人分享
便于控制与管理
缺点
对资金、配套资产的需求大,要求较强的融资能力、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自建生产体系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延缓对竞争不利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4.模式选择—合作模式
优点
可补充资金、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不足
可分担风险
可在较短时间内组织起新产品的生产能力
缺点
技术易扩散,不易形成技术与市场垄断
质量、交货期的控制和保证较为费力
组织协调难度大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5.模式选择流程图

(见下页)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6.合作生产的方式
控制和新技术和部件,由其他企业组装整机或生产成品
部分零部件委托外企业生产,本企业控制整机或成品的生产与销售
按部件或技术领域分工合作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7.生产方式选择
产品的核心技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不确定阶段(流动阶段)、过渡阶段、确定阶段(明确阶段)
分析不同阶段的特征项可找到线索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8.新产品生产的投资决策(一体化方式时)此时,一般主要是设备投资决策
如果仅是要求增添新设备,则有成熟方法,注意:非直接经济效益
如果新产品的生产导致原有设备的闲置,需更新部分或全部设备,那末产生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CS=(P0-D1)-V1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9.新产品生产的投资决策(一体化方式时)
在存在转换成本的情况下,新产品生产决策的经济准则如下:
△NPV≥CS
△ NPV=NPV1-NPV2
式中:NPV1—生产新产品所获得的净现值
NPV2—生产老产品所获得的净现值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10.新产品生产决策的可能选择
若新产品与老产品相比的差额效益不足以抵偿转换成本时,拒绝新产品生产
若推迟新产品生产,使现有设备进一步发挥效能,带期贬值更多时,即转换成本缩小后,再生产新产品
若新产品效益明显优于老产品,且早推出更为有利,则尽快投入新产品生产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11.新型的新产品生产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 FMS)
组成:加工系统、物料储运系统、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
柔性高,制造周期短,设备利用率高,产品质量高,有利于降低成本,资金和技术密集
要有充足的需要FMS解决的加工任务,要资金实力,有足够的技术力量保证系统的正常进行,能正确处理好人员、技术和组织的关系
第八节 新产品生产
11.新型的新产品生产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从上到下分为5个层次:企业层、工厂层、车间层、工作站层、设备层
敏捷制造系统
第九节 新产品营销
1.新产品的新市场挑战

用户不能准确的表达需求
产品难以找到确切的用户
市场需求大小难以估计
市场成长速度难以预计

第九节 新产品营销
2.新产品的已有市场挑战

替代本企业的老产品

替代其它企业的老产品
资源和成本壁垒;技术、标准和法规、制度壁垒;产品营销壁垒
第九节 新产品营销
2.新产品的市场预测

3.新产品的市场试销
消费品的市场试销
工业品的市场试销
产品试用,贸易(技术展览会),在分销商和
经销商的陈列室中测试,控制试销
第九节 新产品营销
4.新产品的新市场营销策略
新产品的采用过程
知晓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
信息与知识的扩散
针对性的市场调查
先导用户引导(曲线)
第九节 新产品营销
4.新产品的新市场营销策略
权威用户示范
借风行船
提前宣告
以服务促销售
品牌营销


第九节 新产品营销
5.新产品的已有市场营销策略

保护已占领市场
扩大市场需求
增加使用量,扩大用户范围,开辟新用途
进入已有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

第四章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的复杂性
技术创新管理和常规管理的区别
技术创新管理的要素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创新组织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技术创新管理的复杂性


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复杂
管理技术创新的方法也应不断创新

第二节 技术创新管理和常规管理 的区别
1.技术创新过程概述

技术创新过程可简化为构思产生、研究与开
发、二次开发与生产、市场营销四个环节
不仅是技术在时间轴上的演进,而更是多项成
果创新的交替并行关系,即构思一代、开发试
制一代、生产一代、销售一代
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既指技术创新的顺序
演进,又指空间的扩展

第二节 技术创新管理和常规管理 的区别
2.技术创新管理和常规管理的区别

涉及因素更为复杂
投入更难估算
预期回报更不确定
第三节 技术创新管理的要素
1.技术创新成功的内部因素

高层领导的支持
研发部门与营销、生产部门合作
技术带头人
高水平人才
体制合理


第三节 技术创新管理的要素
2.技术创新成功的外部因素

得到消费者和供应商合作与支持
政府支持
与研究机构合作
与大学合作
获得咨询服务

第三节 技术创新管理的要素
3.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
缺乏创新资金和创新人才
研究开发支出少
缺乏技术信息
创新风险大
企业产权不明确、奖励不到位
创新时机难于把握
创新的回收期太长

第三节 技术创新管理的要素
4.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因素

资金
队伍
决策
组织
机制
第四节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1.技术创新需要的关键角色
创新思想家、技术看门人、市场看门人、项目
拥护人、项目管理者和协调者
对这些人员的选择、激励与控制是研究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的切入点

2.角色关系图



第四节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3.创新思想家的特点和激励措施

具有专业特长,善于发现问题;由于工作特点
养成好静甚至不合群的性格特征
体谅性格,扩大他们的创新空间,以多种方式
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创新便利



第四节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4.技术和市场看门人的特点和激励措施

具有高水平的技术能力或专长,知识面广,善
交际且乐于助人;从各自部门确定人选
资助他们参加学术会议、高层次的进修和培
训等

第四节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5.项目拥护者的特点和激励措施

具有企业家精神,热心第一线工作,对应用工
作有强烈的意向,积极倡导构思,并敢于承担
责任
晋升等

第四节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6.项目管理者的特点和激励措施

具有管理才能,能动员、组织创新成员去完成
所承担的工作
晋升等

第四节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7.项目协调者的特点和激励措施

高层领导职务,应对技术创新过程非常熟悉,
帮助项目小组从其他部门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
西并为项目提供合法性和工作目标
晋升等

第四节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8.人力资源管理的界面

第五节 技术创新组织管理
1.传统组织的基本形式—U型组织

按职能设置,权力集中
缺点:部门间的协作较困难,各部门将
面对已有的多种产品而难以顾及创新
技术创新管理重点:协作

第五节 技术创新组织管理
1.传统组织的基本形式—M型组织

分权制,可避免多种业务干扰
技术创新活动分别在总部层次和分部层次进

分部:相当于U型组织,但更专业化,更便于
实施

第五节 技术创新组织管理
2.新型的技术创新组织
组建独立的组织
创新事业部:新产品部、新事业部等形式
内企业:比事业部更具独立性
设立专门型组织:创新小组
优点:人员来自各部门,利于沟通、协调
缺点:小组以任务固定,任务完成后就结束,
管理难度大



第五节 技术创新组织管理
4.组织管理的主要界面

企业与外部的界面
研发与市场营销界面
研发与生产制造界面
第六节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1.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图)




第六节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2.技术创新体系因素分析—资源管理
资源包括资金资源、仪器设备和设施资源、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等
各种资源的来源、筹集方案、实现途径、保障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积累、储备、更新和保管
资源在技术创新实施过程中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任务
资源使用过程的监控及使用效果的考核评估

第六节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3.技术创新体系因素分析—决策管理

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
建立项目评估组织(含外部专家)
开展创新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做好创新项目的事中、事后评价

第六节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4.技术创新体系因素分析—过程管理

建立有关规章制度
对各个环节、各方、各个部门的组织和协调
对项目实施各环节的全过程监控
绩效考核、评估等
第六节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5.技术创新体系因素分析—风险管理

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信用、时间风险等
风险的预测和分析
风险的预警和评估,监测和控制,化解和规避
风险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设计
风险的责任界定和合理负担等


第六节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6.技术创新体系因素分析—制度管理

各环节、各步骤的具体操作制度
技术创新参与各方的协调管理制度
配套管理制度,如有关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分配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调控制度等

第六节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7.技术创新体系因素分析—营销管理

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
发挥技术创新源的功能,通过营销活动,使营销人员更贴近市场,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

第六节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8.技术创新体系因素分析—文化管理

培育创新文化
第六节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9.技术创新体系管理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

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
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技术创新的经济环境
技术创新的技术环境
技术创新的管理体制环境
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七节 技术创新能力和评价指标
投入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
制造(生产)能力
营销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



第一节 技术转移的概念和过程
1.技术转移的概念
各种形态的技术从掌握该技术者向拟采用者的转移,具体包括:
系统知识的转移,即从产生知识的地方项使用知识的地方的转移
技术运动各环节之间的转移,如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试验开发,到产业化各环节间的转移
现有技术的新应用

第一节 技术转移的概念和过程
2.技术转移的主体和客体
3.技术转移的范围
研究开发机构向企业的转移
企业内的转移
企业间的转移
产业内的转移和产业间的转移
地区内的转移和地区间的转移
第一节 技术转移的概念和过程
4.技术转移的动因
技术转移具有社会经济意义
技术供方转移技术的动机
防止无偿外泄;竞争性技术的潜在转移威胁;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取得附带的效益
技术需求方寻找技术的动机
节省开发时间;节约开发费用;减少研发风险;缩短技术差距;自身无能力开发
第一节 技术转移的概念和过程
5.技术转移的一般过程
感知与初步判断、供需双方沟通信息、评估、谈判与协调、实施转移、经营
技术需求方引进技术的过程
机会识别、引进决策、技术实施、经营与改进
技术供给方输出技术的过程
产生设想、研究开发、应用、转让
第一节 技术转移的概念和过程
6.技术转移的典型形式

商品交易型
供方推销型
需方需求型
供需合作型
第一节 技术转移的概念和过程
7.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
技术特征与成熟程度
技术供给能力和采用能力
需求增长速度
技术转移环境
技术转移动力机制
8.技术转移的障碍
信息障碍,能力障碍,动力障碍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1.与技术价格有关的特性
技术成果的唯一性
生产的一次性
功能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消费的无损性
转让的多次性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应用效果的差异性
垄断性;时效性;风险性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2.影响技术价格的因素
研制开发成本
技术性能
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的供求状态
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风险及风险承担方式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3.技术商品估价法1—成本模型

理论成本模型Ⅰ
理论成本模型Ⅱ
实用成本模型
P=Cr+Ct+C0-D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3.技术商品估价法1—成本模型
研究开发成本是指研究、试制、掌握技术成果这一过程中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包括用于科研的固定资产投资、研究人员的劳动报酬支出和培训费用、科研准备和管理费等
开发成本的特点:
投入费用时间跨度较长;以最初投入的费用支出为依据,不以再生产费用来计算;回收需按转让的次数分摊确定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3.技术商品估价法1—成本模型
交易成本(占20%--国外统计)
技术服务费及差旅费
特别设计费用
技术培训指导费用
广告、宣传费
手续费、税金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3.技术商品估价法1—成本模型
机会成本
技术的损耗--无形损耗值
是由技术进步与经济因素变化带来的,主要
现形式为垄断程度减弱和使用寿命缩短
D=CR*Tu/( Tu+Tc)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3.技术商品估价法1—成本模型
成本模型存在问题
成本计算不全,技术生产成本与技术价格严
重背离
成本模型应用条件
成本资料反应技术开发的真实消耗,技术开
发成本与技术成果应用前景偏离较小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4.技术商品估价法2—市场模型
P=P0*A*B*C
市场模型应用范围
可找到交易实例且其技术与被评估技术相似;
可取得交易实例的数据资料
5.技术商品估价法3—效益模型
应用条件:被评估技术应用范围明确,应用
后的效益可以预测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6.价格模型的选择和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时,可以效益模型为主,辅以成本
模型和市场模型
成本模型结果较低,可作为评估的低限
市场模型具有反应供求关系、交易实况的优
点,可作为参考
效益模型易高估,应采取稳妥原则,对预测
值留有余地
第二节 技术商品的价格
7.技术商品的定价策略

价位策略
组合定价策略
根据技术需求者的心理定价的策略
根据技术寿命期定价的策



第三节 技术市场
1.技术市场的概念

技术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进行技术
商品交易的场所,如技术交易会、技术集市
广义:是指将技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并使
之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
从开发到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

第三节 技术市场
2.技术市场的类型

按技术的性质:硬件、软件、技术劳务
按范围:国际、国内、区域技术市场
按行业
按交易形式:常设、临时技术市场
按经营方式:直接、间接的技术市场



第三节 技术市场
4.我国技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萌芽阶段:1979-81年,技术是否是商品?
形成阶段:1982-84年
迅速发展阶段:1985-89年,85年4月《专利
法》,87年6月《技术合同法》
突破性发展阶段:90年以后,93年3月《合
同法》



第一节 技术审查
1.技术审查概述

技术审查的原因
技术审查的复杂性分析
技术审查的内容



第二节 技术机会的评估
技术机会评估的原则

新的、正在出现的和现有的技术是什么
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
技术轨道是什么
应获得什么技术
案例:机械测量----电子测量


第四节 技术战略的种类
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也就存在多种分类方法。
最常见的分类,按照进入市场的时间(time-to-market),可分为领先进入市场(first-to-market)战略、紧接进入市场(second-to-market)战略、市场跟随(followers)战略和晚期进入市场(lateentrants)战略
Ansoff和Stewart等学者结合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观点,分为领先进入市场战略、紧追领导者战略、应用工程战略和跟随模仿等四种类型

第四节 技术战略的种类
清华大学认为对于技术战略的分类,应该考
虑进入市场的时机、技术创新特征和市场竞
争的态势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将技术战略分
为三种类型:
领先创新战略
跟随创新战略
模仿创新战略


第五节 技术预测

趋势外推
德尔斐法
相关树分析




技术管理(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