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核算(ppt)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国民生产核算(ppt)
国民生产核算
第一节 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总产出核算
第三节 中间消耗核算
第四节 固定资本消耗核算
第五节 增加值核算
第六节 生产账户
第七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第一节 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生产活动的基本概念
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活动,是企业利用投入生产产出的活动。
(一)经济生产
经济生产是指在机构单位控制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的投入生产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一、生产活动的基本概念
(二)非经济生产
非经济生产是指没有人参与或管理的自然过程,如国际海域中鱼类的无控制增长。属于这一类活动的还包括人类的基本活动,如吃、喝、睡和锻炼等等。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一)货物
1.货物的定义
货物是指对其有某种需求,且能够确定其所有权的有形实体。例如面粉、电视机和机床等等。这些有形商品被生产出来以后,它们的所有权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交易从一个机构单位转移给另一个机构单位。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2.货物的特点
(1)货物的生产和交换属于两种完全独立的活动;
(2)其次是货物在其未被使用前可以储存;
(3)一般情况下,货物的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都是分离的;
(4)货物不仅可以满足居民或社会最终消费需要,它还可以用于生产其他货物或服务。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二)服务
1.服务的定义
服务是一种无形商品,它一般是生产者按照消费者的需要进行活动而实现的消费单位状况的变化。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2.服务的特点
(1)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不能分离;
(2)服务不能被储存;
(3)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当生产完成时,它们就已经被提供给消费者;
(4)服务不能被用来生产其他货物和服务。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3.服务的种类
(1)改变消费品的状况:服务的生产者通过运输、清洁、修理或其他改变货物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服务的消费者所拥有的货物上。
(2)改变人的身体状况: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消费者提供运输、食宿、医疗或手术、美容等服务。
(3)改变人的精神状况:服务的生产者为服务的消费者提供教育、信息、咨询、娱乐或类似的服务。
(4)改变机构单位本身一般的经济状况:服务的生产者提供保险、金融中介服务、保护、担保等。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一)确定生产核算范围的原则
1.支配性原则(生产性原则)
支配性原则强调,产品必须是在人类行为的作用下产生的,凡在人类的劳动、负责、控制及管理下形成的生产活动成果,都要纳入生产核算的范围之内。
支配性原则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复杂,可以有一个等价的处理原则:所有权原则,即通过判断某种所有权特征来判断某种活动的生产性。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2.市场和准市场原则(社会性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生产核算中的经济量必须具有商品或准商品的性质。它应该能进行交易活动,至少这种活动可以被有效地虚拟。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几种市场化程度依次递减的经济流量:
(1)为能在市场上换回货币而生产的产品;
(2)实物交换的产品;
(3)非市场产出的供给(不以获利为目的);
(4)为自给性消费而生产的产品;
(5)消费者对自我所有固定资产的使用;
(6)在家中生产、不在市场交换的产品。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3.时间性原则
时间性原则有三种含义:
(1)生产成果在什么时间被确定为产品。
本期形成的产品在本期记录,产品不在本期
形成的则不记录。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具体做法是:
A.货物按其结束全部生产过程,经检验合格并办
完入库手续时记录;
B.服务在其结束全部活动,被服雾对象完全满意
时记录。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2)生产总量统计的时间序列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流量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对它的计量应该是一个时期一个时期不间断地进行。否则,就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现象,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其次,应注意生产核算的时效性要求。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3)时间参数的处理问题
生产核算中包含了一些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经济流量,如固定资本消耗问题。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4.存在性原则(非规范经济的核算)
在生产核算中,判断一个活动是否属于生产活动,通常不以该活动是否公开或是否合法为标准,而是以这种活动的客观存在性为标准,即,只要这些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其产出有实际市场需求,这些经济流量就在生产核算范围之内。
按照这一原则,生产核算的范围包括了非法生产和地下经济活动。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二)生产核算的范围
1.所有个人或公共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这些生产活动即包括提供给或打算提供给货物或服务的生产者以外的其他单位的生产,也包括在生产这些货物或服务过程中消耗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2.生产者为了自身的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总额所保留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3.自有住房者住房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和雇佣付酬家务人员生产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三)SNA生产核算范围不包括住户内为自身最终消费而生产的家庭和个人服务
(四)SNA生产核算范围包括非法经济和地下经济的理由
四、生产核算的对象和内容
生产核算的对象就是货物和服务。
生产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出核算、中间消耗核算和增加值核算。
第二节 总产出核算
一、产出的概念和作用
(一)产出的概念
产出是指一个基层单位生产的,并在该基层单位之外使用的那些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一、产出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产出的作用
1.总产出可以反映经济流量的总规模、总水
平。从其构成看,它既包括最终经济流量,
也包括中间消耗的经济流量,具有双重属
性。在讨论货币需求量、生产规模等问题
时,总产出是一个恰当的总量指标。
一、产出的概念和作用
2.总产出各个组成部分中,既有投入,又有产出,这些资料是进行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所必需的。
3.总产出指标计算简便,时效性好,在基层单位是计算增加值的基础性指标。
二、产出的分类
(一)制成品、在制品和工业性作业
(二)市场产出、自给性产出和其他非市场产出
1.市场产出
市场产出是指在市场上按有经济意义的价格出售或其他方式处置的产出,或者打算在市场上出售或处置的产出。
二、产出的分类
2.自给性产出
自给性产出也称为自身最终使用生产的产出,是指生产该产出的企业的所有者留做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
二、产出的分类
3.其他非市场产出 其他非市场产出是指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或政府生产的,以免费或按没有经济意义的低价提供给其他机构单位或全社会的产出。 生产其他非市场产出的原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从产出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核算总产出。
三、总产出的范围
1.用于出售的产出;
2.用于易货贸易的产出;
3.存货;
4.机构单位内部的中间消耗;
5.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投资的产出;
6.非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其他机构单位的产出。
四、总产出的核算
(一)市场产出的核算
1.市场产出核算的内容:
包括第二个大问题中的1~4项,再加上用于实物报酬的货物和服务。
四、总产出的核算
2.市场产出的记录时间和估价
(1)销售的货物和服务
记录时间:按货物的所有权从生产者转移到购买者或将服务提供给购买者的时刻记录。
估价原则:按其销售时的基本价格估价。如果不能按基本价格估价,也可以按生产者价格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2)易货交易的货物和服务
记录时间:按其所有权发生或服务提供之时加以记录。
估价原则:按如果是出售它们时的基本价格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3)实物报酬或其他实物支付
记录时间:在货物的所有权发生转移或服务提供时进行。
估价原则:按如果出售时可得到的基本价格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4)存货变化
第一,制成品核算
记录时间:在生产时记录
估价原则:采用“永续盘存法”,即货物入库时按入库时的通行的基本价格估价,提取的货物则按随后销售价格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存货的变化价值计算公式:
制成品存货 入库货物的 出库货物的 存货在核算期
变化价值 = 价值总和 - 价值总和 - 经常性损失的价值
存货在核算期内发生的经常性损失包括由于时间的推移使存货变质、存货被盗或受到意外的损坏等。
四、总产出的核算
第二,在制品
记录时间:在生产时记录
记录内容:A.该核算期内生产的在制品累积量;
B.该核算期内增加的在制品数量。
当生产过程结束时,所有累积的在制品都将变成可供交货或销售的制成品存货。一旦销售发生,必须从存货中减去与销售额等值的价值。
估价方法:用增加的价值的方法,即将最终产出的价值按照本期生产成本占制成品成本的比重分摊进去。
四、总产出的核算
(5)同一企业内不同基层单位间的供货
记录时间:生产这部分产出时记录
估价方法:A.生产单位方按当期的基本价格
估价;
B.接受方则按基本价格加上支付
给第三方的运输费用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二)为自身最终使用生产的产出的核算
1.核算的范围:
(1)由住户企业生产的,并被同一住户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值;
(2)由某一基层单位生产的,被同一企业为未来生产使用所保留的固定资产价值总额;
(3)打算用于上述某种用途的制成品和在制品存货变动的总值。
四、总产出的核算
2.记录时间和估价
记录时间:在生产它们的同时予以记录。
估价方法:(1)优先考虑的是采用假定它们在市场
上销售时的基本价格估价。
(2)在得不到可靠市场价格情况下,可
以按为自用而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
生产成本来估价。
自给性货物或 中间 雇员 固定资本 生产税
服务的价值 =消耗 + 报酬 + 消 耗 + 净额
四、总产出的核算
(三)其他非市场产出的核算
1.其他非市场产出的计算范围:
(1)免费或按没有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其他机构单位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值;
(2)一个基层单位提供给属于同一非市场生产者的其他基层单位的、用作中间投入的货物或服务的总值;
(3)打算用于上述某种用途的制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变动总值。
四、总产出的核算
2.其他非市场产出的记录时间和估价
记录时间:产出生产时记录;服务则在交付时记录。
估价方法:按生产成本估价。
** SNA总是将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生产的非市场货物或服务的净营业盈余假定为零。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一)产品法
产品法是直接以生产成果——产品为总体单位来计算总产出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总产出 = Σ某产品产量 * 该产品单价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产品法的特点 :
1.产品法适用于产品品种比较少且比较稳定,
容易计量的生产部门;
2.计算的产品价值与产品的物质内容相一致;
3.计算产出时不考虑产品的使用去向,只要是
本期生产的,一律计算;
4.此法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产品物量统计。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二)企业法
企业法是以企业为总体单位来计算总产出的一种方法。
企业法的基本原则是:
1.每个企业的总产出,要根据企业生产活动的
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2.各企业总产出相加得到整个部门的总产出,
在企业之间、公司之间、部门之间允许转
移价值的重复计算。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三)总收入替代法
总收入替代法是从事服务经营的部门和企业用来计算总收入以代替总产出的一种方法。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总收入替代法的特点:
1.总收入替代法适用于不直接生产货物而从事服务经营的部门;
2.与直接生产货物的部门和企业相比,从事服务经营的部门和企业只对原有货物提供劳务服务,不生产新的货物形态,所以劳务作业价值中不能包括作业对象的价值。而总产出中扣除作业对象价值后,所余部分恰好是从事服务经营部门或企业的总收入;
3.从总收入的构成项目看,除了纯收入,它还包括了一定的成本费用,如人工费、固定资本消耗等。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四)总费用替代法
总费用替代法是用来核算非营利性服务业总产出的一种方法。
总费用主要指这些行业提供非营利性服务时所发生的经常性开支,同时还包括这些企业和部门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对于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还要包括收支结余和税金。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特定产出的测算方法
方法 适用部门
产品法 农业、建筑业
企业法 工业、建筑业
总收入替代法 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餐饮业、 房
地产业、金融业等营利性服务业
总费用替代法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科教
文卫体、社会福利业等非营利性业务。
第三节 中间消耗核算
一、中间消耗的概念
中间消耗也称中间投入,是指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过程中所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二、中间消耗的记录时间和估价
记录时间:中间消耗在货物或服务进入生产过程时予以记录。
估价方法:货物或服务按进入生产过程时的购买者价格估价。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一)中间消耗和雇员报酬之间的界限
正确区分二者之间界限的意义:
中间消耗
雇员报酬——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处理方法:
1.雇员为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由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使用货物或服务时,这些货物和服务应做实物报酬处理。如雇员下班后经常把制服当作普通服装来穿,就应将其作为实物报酬处理;
2.雇员为了能够开展工作而必须使用这些货物或服务时,如专门或主要在工作中穿着,但普通消费者一般不选购或穿用的衣服和鞋类,则将这些货物和服务做中间消耗处理。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二)中间消耗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界限
正确区分二者之间界限的意义:
中间消耗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投资部分)
需要区分的内容:
1.小型工具的使用
2.固定资产的保养和修理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三)中间消耗和增加值之间的界限
需要区分的内容:
1.辅助活动生产的服务
影响中间消耗和增加值之间的界限主要是不同基层单位或企业之间组织和分配生产的方式。
(1)辅助活动生产的服务—自产:增加增
加值
(2)辅助活动生产的服务—外购:增加中间消
耗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2.企业对房屋、机器和设备的使用
(1)租用其他企业—所付租金按中间消耗
记录;
(2)使用本企业—固定资本消耗。
第四节 固定资本消耗核算
一、固定资本消耗的定义
固定资本消耗是指在核算期内由于自然退化、正常淘汰或正常事故损坏导致生产者拥有和使用的固定资产存量的现期价值的下降。
二、固定资本消耗统计的难题
难以客观准确地计算固定资本消耗的价值。
三、引起固定资本价值下降的因素
(一)正常使用磨损;
(二)事故灾害引起的磨损;
(三)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变动;
(四)价格因素引起的价值变动。
四、固定资本消耗的本质及其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关系
固定资产由于正常使用而磨损的部分。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下降,属于固定资产损失,不作为消耗,因为这部分价值没有转移到产品中。
四、固定资本消耗的本质及其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关系
固定资本消耗与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有些类似,但不完全一致。这主要是由于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确定方法不符合经济统计的要求,需要进行某些调整。
经济统计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固定资本消耗。当固定资本消耗数据难以取得时,可以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近似地反映。
五、利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固定资本消耗
SNA规定固定资本消耗用永续盘存法计算。除此之外,年末固定资产存量净额、固定资产重估价等也用永续盘存法计算。
第五节 增加值核算
一、增加值的概念
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核算期内由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增加值可以在扣除所用固定资产的固定资本消耗之前或之后进行。前者称为总增加值。即
总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扣除固定资本消耗后的增加值称为净增加值。即
净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
=总增加值-固定资本消耗
二、增加值的生产核算法
三、增加值的收入核算法
增加值的收入核算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雇员 + 生产税 + 固定资本 + 营业
报酬 净 额 消 耗 盈余
三、增加值的收入核算法
1、雇员报酬(我国称为劳动者报酬)
雇员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 。
2、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3、固定资本消耗(我国用固定资产折旧 )
4、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雇员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本消耗后的余额。
第六节 生产账户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关生产账户的内容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生产账户是为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核算生产领域有关基本指标而编制的账户,反映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生产过程及结果的数量特征。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关生产账户的内容
表3.1 账户Ⅰ 生产账户
使用 资源
中间消耗 产出
市场产出
自给性产出
其他非市场产出
总增加值
固定资本消耗
净增加值
第七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英文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空间范围:
国内生产总值时间范围:
主体:常住单位
客体:最终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
国内生产总值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第一个总量指标,而且由于它能够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水平和规模,因此,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
1.国内生产总值能够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量,表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貌;
2.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的基本指标;
3.国内生产总值是分析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数据;
4.国内生产总值有利于分析社会最终产品、分配和最终使用情况,能较全面反映各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限性
(一)国内生产总值在衡量一定时期经济成果时,没有把自然资源的利用作为经济过程的投入来看待,同时,没有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为恢复适宜的环境所做的努力加以适当的考虑,因而其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偏误;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限性
(二)国内生产总值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经济福利指标。有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并不代表社会福利的增加。过分地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有时反而会降低人们的“效用”水平。
四、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存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三种表现形态。
从价值形态考察,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产出的所有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总增加值之和;
四、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
从收入形态考察,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考察,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五、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由上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可以推出其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一) 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部门增加值
=∑机构部门(产业部门)[总产出-中间消耗]
(二)收入法
国内生=Σ各部门 雇员+ 固定资本+ 生产税+ 营业盈余
产总值 报酬 消 耗 净额 /混合收入
五、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三)支出法
国内生 各机构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货物和服务的
产总值=Σ部门 支 出 + 总 额 + (出口-进口)
由于增加值既可以按总值计算,也可以按净值计算,所以在经济总体层次上也可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即: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
练习题
一、重要概念
1、生产活动和经济生产
2、货物和服务
3、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
4、制成品、在制品、工业性作业
5、市场产出
6、生产账户
7、国内生产总值
8、最终产品
9、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练习题
二、复习思考题
1、简述货物和服务的联系与区别。
2、如何确定生产核算的范围?
3、如何核算市场产出、自给性产出和其他
非市场产出?
4、如何记录和估价中间消耗?
5、简述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练习题
6、如何核算固定资本消耗?
7、简述生产账户的结构和作用。
8、如何核算GDP?
9、简述GDP的地位和作用。
10、如何进行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国民生产核算(ppt)
国民生产核算
第一节 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总产出核算
第三节 中间消耗核算
第四节 固定资本消耗核算
第五节 增加值核算
第六节 生产账户
第七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第一节 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生产活动的基本概念
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活动,是企业利用投入生产产出的活动。
(一)经济生产
经济生产是指在机构单位控制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的投入生产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一、生产活动的基本概念
(二)非经济生产
非经济生产是指没有人参与或管理的自然过程,如国际海域中鱼类的无控制增长。属于这一类活动的还包括人类的基本活动,如吃、喝、睡和锻炼等等。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一)货物
1.货物的定义
货物是指对其有某种需求,且能够确定其所有权的有形实体。例如面粉、电视机和机床等等。这些有形商品被生产出来以后,它们的所有权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交易从一个机构单位转移给另一个机构单位。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2.货物的特点
(1)货物的生产和交换属于两种完全独立的活动;
(2)其次是货物在其未被使用前可以储存;
(3)一般情况下,货物的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都是分离的;
(4)货物不仅可以满足居民或社会最终消费需要,它还可以用于生产其他货物或服务。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二)服务
1.服务的定义
服务是一种无形商品,它一般是生产者按照消费者的需要进行活动而实现的消费单位状况的变化。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2.服务的特点
(1)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不能分离;
(2)服务不能被储存;
(3)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当生产完成时,它们就已经被提供给消费者;
(4)服务不能被用来生产其他货物和服务。
二、经济生产产出的种类
3.服务的种类
(1)改变消费品的状况:服务的生产者通过运输、清洁、修理或其他改变货物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服务的消费者所拥有的货物上。
(2)改变人的身体状况: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消费者提供运输、食宿、医疗或手术、美容等服务。
(3)改变人的精神状况:服务的生产者为服务的消费者提供教育、信息、咨询、娱乐或类似的服务。
(4)改变机构单位本身一般的经济状况:服务的生产者提供保险、金融中介服务、保护、担保等。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一)确定生产核算范围的原则
1.支配性原则(生产性原则)
支配性原则强调,产品必须是在人类行为的作用下产生的,凡在人类的劳动、负责、控制及管理下形成的生产活动成果,都要纳入生产核算的范围之内。
支配性原则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复杂,可以有一个等价的处理原则:所有权原则,即通过判断某种所有权特征来判断某种活动的生产性。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2.市场和准市场原则(社会性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生产核算中的经济量必须具有商品或准商品的性质。它应该能进行交易活动,至少这种活动可以被有效地虚拟。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几种市场化程度依次递减的经济流量:
(1)为能在市场上换回货币而生产的产品;
(2)实物交换的产品;
(3)非市场产出的供给(不以获利为目的);
(4)为自给性消费而生产的产品;
(5)消费者对自我所有固定资产的使用;
(6)在家中生产、不在市场交换的产品。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3.时间性原则
时间性原则有三种含义:
(1)生产成果在什么时间被确定为产品。
本期形成的产品在本期记录,产品不在本期
形成的则不记录。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具体做法是:
A.货物按其结束全部生产过程,经检验合格并办
完入库手续时记录;
B.服务在其结束全部活动,被服雾对象完全满意
时记录。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2)生产总量统计的时间序列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流量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对它的计量应该是一个时期一个时期不间断地进行。否则,就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现象,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其次,应注意生产核算的时效性要求。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3)时间参数的处理问题
生产核算中包含了一些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经济流量,如固定资本消耗问题。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4.存在性原则(非规范经济的核算)
在生产核算中,判断一个活动是否属于生产活动,通常不以该活动是否公开或是否合法为标准,而是以这种活动的客观存在性为标准,即,只要这些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其产出有实际市场需求,这些经济流量就在生产核算范围之内。
按照这一原则,生产核算的范围包括了非法生产和地下经济活动。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二)生产核算的范围
1.所有个人或公共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这些生产活动即包括提供给或打算提供给货物或服务的生产者以外的其他单位的生产,也包括在生产这些货物或服务过程中消耗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2.生产者为了自身的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总额所保留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3.自有住房者住房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和雇佣付酬家务人员生产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三、生产核算的范围
(三)SNA生产核算范围不包括住户内为自身最终消费而生产的家庭和个人服务
(四)SNA生产核算范围包括非法经济和地下经济的理由
四、生产核算的对象和内容
生产核算的对象就是货物和服务。
生产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出核算、中间消耗核算和增加值核算。
第二节 总产出核算
一、产出的概念和作用
(一)产出的概念
产出是指一个基层单位生产的,并在该基层单位之外使用的那些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一、产出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产出的作用
1.总产出可以反映经济流量的总规模、总水
平。从其构成看,它既包括最终经济流量,
也包括中间消耗的经济流量,具有双重属
性。在讨论货币需求量、生产规模等问题
时,总产出是一个恰当的总量指标。
一、产出的概念和作用
2.总产出各个组成部分中,既有投入,又有产出,这些资料是进行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所必需的。
3.总产出指标计算简便,时效性好,在基层单位是计算增加值的基础性指标。
二、产出的分类
(一)制成品、在制品和工业性作业
(二)市场产出、自给性产出和其他非市场产出
1.市场产出
市场产出是指在市场上按有经济意义的价格出售或其他方式处置的产出,或者打算在市场上出售或处置的产出。
二、产出的分类
2.自给性产出
自给性产出也称为自身最终使用生产的产出,是指生产该产出的企业的所有者留做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
二、产出的分类
3.其他非市场产出 其他非市场产出是指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或政府生产的,以免费或按没有经济意义的低价提供给其他机构单位或全社会的产出。 生产其他非市场产出的原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从产出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核算总产出。
三、总产出的范围
1.用于出售的产出;
2.用于易货贸易的产出;
3.存货;
4.机构单位内部的中间消耗;
5.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投资的产出;
6.非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其他机构单位的产出。
四、总产出的核算
(一)市场产出的核算
1.市场产出核算的内容:
包括第二个大问题中的1~4项,再加上用于实物报酬的货物和服务。
四、总产出的核算
2.市场产出的记录时间和估价
(1)销售的货物和服务
记录时间:按货物的所有权从生产者转移到购买者或将服务提供给购买者的时刻记录。
估价原则:按其销售时的基本价格估价。如果不能按基本价格估价,也可以按生产者价格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2)易货交易的货物和服务
记录时间:按其所有权发生或服务提供之时加以记录。
估价原则:按如果是出售它们时的基本价格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3)实物报酬或其他实物支付
记录时间:在货物的所有权发生转移或服务提供时进行。
估价原则:按如果出售时可得到的基本价格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4)存货变化
第一,制成品核算
记录时间:在生产时记录
估价原则:采用“永续盘存法”,即货物入库时按入库时的通行的基本价格估价,提取的货物则按随后销售价格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存货的变化价值计算公式:
制成品存货 入库货物的 出库货物的 存货在核算期
变化价值 = 价值总和 - 价值总和 - 经常性损失的价值
存货在核算期内发生的经常性损失包括由于时间的推移使存货变质、存货被盗或受到意外的损坏等。
四、总产出的核算
第二,在制品
记录时间:在生产时记录
记录内容:A.该核算期内生产的在制品累积量;
B.该核算期内增加的在制品数量。
当生产过程结束时,所有累积的在制品都将变成可供交货或销售的制成品存货。一旦销售发生,必须从存货中减去与销售额等值的价值。
估价方法:用增加的价值的方法,即将最终产出的价值按照本期生产成本占制成品成本的比重分摊进去。
四、总产出的核算
(5)同一企业内不同基层单位间的供货
记录时间:生产这部分产出时记录
估价方法:A.生产单位方按当期的基本价格
估价;
B.接受方则按基本价格加上支付
给第三方的运输费用估价。
四、总产出的核算
(二)为自身最终使用生产的产出的核算
1.核算的范围:
(1)由住户企业生产的,并被同一住户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值;
(2)由某一基层单位生产的,被同一企业为未来生产使用所保留的固定资产价值总额;
(3)打算用于上述某种用途的制成品和在制品存货变动的总值。
四、总产出的核算
2.记录时间和估价
记录时间:在生产它们的同时予以记录。
估价方法:(1)优先考虑的是采用假定它们在市场
上销售时的基本价格估价。
(2)在得不到可靠市场价格情况下,可
以按为自用而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
生产成本来估价。
自给性货物或 中间 雇员 固定资本 生产税
服务的价值 =消耗 + 报酬 + 消 耗 + 净额
四、总产出的核算
(三)其他非市场产出的核算
1.其他非市场产出的计算范围:
(1)免费或按没有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其他机构单位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值;
(2)一个基层单位提供给属于同一非市场生产者的其他基层单位的、用作中间投入的货物或服务的总值;
(3)打算用于上述某种用途的制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变动总值。
四、总产出的核算
2.其他非市场产出的记录时间和估价
记录时间:产出生产时记录;服务则在交付时记录。
估价方法:按生产成本估价。
** SNA总是将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生产的非市场货物或服务的净营业盈余假定为零。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一)产品法
产品法是直接以生产成果——产品为总体单位来计算总产出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总产出 = Σ某产品产量 * 该产品单价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产品法的特点 :
1.产品法适用于产品品种比较少且比较稳定,
容易计量的生产部门;
2.计算的产品价值与产品的物质内容相一致;
3.计算产出时不考虑产品的使用去向,只要是
本期生产的,一律计算;
4.此法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产品物量统计。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二)企业法
企业法是以企业为总体单位来计算总产出的一种方法。
企业法的基本原则是:
1.每个企业的总产出,要根据企业生产活动的
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2.各企业总产出相加得到整个部门的总产出,
在企业之间、公司之间、部门之间允许转
移价值的重复计算。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三)总收入替代法
总收入替代法是从事服务经营的部门和企业用来计算总收入以代替总产出的一种方法。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总收入替代法的特点:
1.总收入替代法适用于不直接生产货物而从事服务经营的部门;
2.与直接生产货物的部门和企业相比,从事服务经营的部门和企业只对原有货物提供劳务服务,不生产新的货物形态,所以劳务作业价值中不能包括作业对象的价值。而总产出中扣除作业对象价值后,所余部分恰好是从事服务经营部门或企业的总收入;
3.从总收入的构成项目看,除了纯收入,它还包括了一定的成本费用,如人工费、固定资本消耗等。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四)总费用替代法
总费用替代法是用来核算非营利性服务业总产出的一种方法。
总费用主要指这些行业提供非营利性服务时所发生的经常性开支,同时还包括这些企业和部门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对于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还要包括收支结余和税金。
五、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特定产出的测算方法
方法 适用部门
产品法 农业、建筑业
企业法 工业、建筑业
总收入替代法 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餐饮业、 房
地产业、金融业等营利性服务业
总费用替代法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科教
文卫体、社会福利业等非营利性业务。
第三节 中间消耗核算
一、中间消耗的概念
中间消耗也称中间投入,是指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过程中所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二、中间消耗的记录时间和估价
记录时间:中间消耗在货物或服务进入生产过程时予以记录。
估价方法:货物或服务按进入生产过程时的购买者价格估价。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一)中间消耗和雇员报酬之间的界限
正确区分二者之间界限的意义:
中间消耗
雇员报酬——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处理方法:
1.雇员为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由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使用货物或服务时,这些货物和服务应做实物报酬处理。如雇员下班后经常把制服当作普通服装来穿,就应将其作为实物报酬处理;
2.雇员为了能够开展工作而必须使用这些货物或服务时,如专门或主要在工作中穿着,但普通消费者一般不选购或穿用的衣服和鞋类,则将这些货物和服务做中间消耗处理。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二)中间消耗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界限
正确区分二者之间界限的意义:
中间消耗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投资部分)
需要区分的内容:
1.小型工具的使用
2.固定资产的保养和修理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三)中间消耗和增加值之间的界限
需要区分的内容:
1.辅助活动生产的服务
影响中间消耗和增加值之间的界限主要是不同基层单位或企业之间组织和分配生产的方式。
(1)辅助活动生产的服务—自产:增加增
加值
(2)辅助活动生产的服务—外购:增加中间消
耗
三、确定中间消耗应明确的几个界限
2.企业对房屋、机器和设备的使用
(1)租用其他企业—所付租金按中间消耗
记录;
(2)使用本企业—固定资本消耗。
第四节 固定资本消耗核算
一、固定资本消耗的定义
固定资本消耗是指在核算期内由于自然退化、正常淘汰或正常事故损坏导致生产者拥有和使用的固定资产存量的现期价值的下降。
二、固定资本消耗统计的难题
难以客观准确地计算固定资本消耗的价值。
三、引起固定资本价值下降的因素
(一)正常使用磨损;
(二)事故灾害引起的磨损;
(三)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变动;
(四)价格因素引起的价值变动。
四、固定资本消耗的本质及其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关系
固定资产由于正常使用而磨损的部分。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下降,属于固定资产损失,不作为消耗,因为这部分价值没有转移到产品中。
四、固定资本消耗的本质及其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关系
固定资本消耗与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有些类似,但不完全一致。这主要是由于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确定方法不符合经济统计的要求,需要进行某些调整。
经济统计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固定资本消耗。当固定资本消耗数据难以取得时,可以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近似地反映。
五、利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固定资本消耗
SNA规定固定资本消耗用永续盘存法计算。除此之外,年末固定资产存量净额、固定资产重估价等也用永续盘存法计算。
第五节 增加值核算
一、增加值的概念
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核算期内由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增加值可以在扣除所用固定资产的固定资本消耗之前或之后进行。前者称为总增加值。即
总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扣除固定资本消耗后的增加值称为净增加值。即
净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
=总增加值-固定资本消耗
二、增加值的生产核算法
三、增加值的收入核算法
增加值的收入核算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雇员 + 生产税 + 固定资本 + 营业
报酬 净 额 消 耗 盈余
三、增加值的收入核算法
1、雇员报酬(我国称为劳动者报酬)
雇员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 。
2、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3、固定资本消耗(我国用固定资产折旧 )
4、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雇员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本消耗后的余额。
第六节 生产账户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关生产账户的内容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生产账户是为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核算生产领域有关基本指标而编制的账户,反映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生产过程及结果的数量特征。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关生产账户的内容
表3.1 账户Ⅰ 生产账户
使用 资源
中间消耗 产出
市场产出
自给性产出
其他非市场产出
总增加值
固定资本消耗
净增加值
第七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英文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空间范围:
国内生产总值时间范围:
主体:常住单位
客体:最终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
国内生产总值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第一个总量指标,而且由于它能够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水平和规模,因此,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
1.国内生产总值能够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量,表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貌;
2.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的基本指标;
3.国内生产总值是分析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数据;
4.国内生产总值有利于分析社会最终产品、分配和最终使用情况,能较全面反映各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限性
(一)国内生产总值在衡量一定时期经济成果时,没有把自然资源的利用作为经济过程的投入来看待,同时,没有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为恢复适宜的环境所做的努力加以适当的考虑,因而其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偏误;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限性
(二)国内生产总值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经济福利指标。有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并不代表社会福利的增加。过分地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有时反而会降低人们的“效用”水平。
四、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存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三种表现形态。
从价值形态考察,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产出的所有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总增加值之和;
四、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
从收入形态考察,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考察,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五、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由上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可以推出其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一) 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部门增加值
=∑机构部门(产业部门)[总产出-中间消耗]
(二)收入法
国内生=Σ各部门 雇员+ 固定资本+ 生产税+ 营业盈余
产总值 报酬 消 耗 净额 /混合收入
五、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三)支出法
国内生 各机构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货物和服务的
产总值=Σ部门 支 出 + 总 额 + (出口-进口)
由于增加值既可以按总值计算,也可以按净值计算,所以在经济总体层次上也可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即: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
练习题
一、重要概念
1、生产活动和经济生产
2、货物和服务
3、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
4、制成品、在制品、工业性作业
5、市场产出
6、生产账户
7、国内生产总值
8、最终产品
9、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练习题
二、复习思考题
1、简述货物和服务的联系与区别。
2、如何确定生产核算的范围?
3、如何核算市场产出、自给性产出和其他
非市场产出?
4、如何记录和估价中间消耗?
5、简述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练习题
6、如何核算固定资本消耗?
7、简述生产账户的结构和作用。
8、如何核算GDP?
9、简述GDP的地位和作用。
10、如何进行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国民生产核算(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