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业分析

  文件类别:方案报告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48K

  下载次数:121

  所需积分:5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机电产业分析

北京机电产业整体评价
1、企业素质差异大。有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未来发展成长空间较大,如人机,一机床;但更多的企业经营状况很差,甚至大部分企业举步维艰,这种差异体现在创新能力、管理机制、资源状况等诸多方面。
2、整体大势偏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差的企业多,好的企业少,整体上机电控股集团的产业素质不好;二是即使是好的企业,在国内同行中也没有特别领先的优势,与国外大企业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3、能力资源欠缺。有两个特别突出的问题:第一是营销能力弱,经营最好的人机,营销也差,主要靠技术支撑,一机床也是生产主导,没有营销;第二是人力资源问题,中层管理基本上还可以,但缺乏强有力的经营者。
4、资本吸引力弱。目前资本市场正面临大规模重新分配,机电控股集团对资本市场吸引力弱体现在:(1)缺少资源,包括现金、企业产品后备资源,产业后备资源等;(2)缺少战略,没有概念,就没有对成长性的想象空间。
对****主要产业的整体判断
世界机床市场展望
1、在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机床的结合将成为机床技术发展的主潮流。信系技术化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精密、小型、高效;二是无人化、智能化、集成化;三是利用信系技术网络组织生产。
2、在机床生产、需求上,要求进一步提高精度、效率、自动化,以提高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纳米技术将形成发展潮流,并将有新的突破。
3、各种节能环保机床将加速发展,也将更多地占领世界广大市场。在1998~2000年世界四大国际机床展上,节能环保、干切削、半干切削机床,已不断出现,并在不断扩大市场。在21世纪,
4、数控机床在生产、需求、技术上将进一步发展,并将逐步加强先进制造系统的研究开发。在价格上降低,在技术上提高,在美、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NC机床将由目前的成熟期走向兴旺发达、广泛使用期。

世界机床市场展望
5、先进科研、设计方法,CAD/CAE/CAM、CAPP、CAT、FEM及先进管理, GT、JIT、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全能制造系统等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将迅猛发展。知识在推动工业生产、需求、技术方面发展的作用将愈益明显突出。
6、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元件、各种机床配套基础元部件、刀具、测量、控制系统等将有更多的创新。特别是高速化、复合化、零件的一次装夹全部加工,在提高机床的效率方面,形成了发展高潮。
7、在21世纪,对素质、人才、科研、科技、创新,用先进商品占领市场,其竞争、争夺将空前激烈。用先进商品占领国内外市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主潮流。世界机床工业与机床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社会需求、科技水平、人员素质三者的结合。

世界机床技术发展趋势
1、高速化主轴技术--加工精度、动力平衡、温升冷却与热变位技术有突破;刀具系统--高刚性、轻量化与高速稳定不变型的功能;控制技术--前馈控制、高精度控制、自动转角减速、循环尖角补偿等控制功能;切削技术--高切削量、低热变形、良好表面粗糙度、低切削力。
2、高精度化利用高刚性轻量化机械结构,配搭加装光学尺的进给轴,以提高定位进度,采用高解析度的高速控制器,提高整体的动态精度。
3、复合化复合化趋势当前以车床复合化技术最成熟,即车铣复合化模组技术,主要功能在于单机完成多工序的作业,除了车床的传统加工功能外,增加多轴及铣削的设计。
4、环保化采用半干式或干式切削加工技术,开发免润滑元件技术,增进机械切削粉尘的回收,强化工作环境清洁与资源回收的方便性。

机床:与国外大企业比较
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市场形势预测
1、机床工具行业能否在结构性战略调整上取得突破,关系到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矛盾的焦点是普及型和高档数控机床。这是机床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
2、入世后,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使竞争更加激烈,工业发达国家不仅输入产品,到我国办厂的可能会越来越多,企业的营销战略将更引人关注。
3、我国数控机床市场的成熟将推动机床工具行业新技术的应用、资产重组和数控机床产业化的进程。
4、需求热点将集中在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合资公司和军工企业这几块市场上。
5、今年机床行业的总产量估计在15万台左右,工业总产值185亿元,其中数控机床的产值可达到50亿元,产量超过1万台,可能达到1.2万台。主要比重将是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和数控镗铣床。

国内发展模式借鉴
上海机床:发展中小企业
1、发展主题是: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创建科技型小企业。该集团通过组建科技型小企业,集中开发高精度、高速度、高附加值的数控机床,形成“专、精、特、优”特色,并扩大生产能力,扭转目前系列齐全但规模不够的局面。公司所属上海仪表机床厂的三创公司成立后,预计数控机床年产量可由原来的200台增加到400台。
2、重视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创造了必要条件。上海第三机床厂成立的电脑雕刻公司,由于机制新、产品新,刚成立,即有3名博士生加盟,该公司对技术人员试行技术入股的方法,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今年开发的4种型号的电脑雕刻机,做到了当年设计,当年出产,而且形成批量生产。今年投产的近20台雕刻机已销售一空,明年的订单也陆续从全国各地传来。
沈阳机床:技术开发主导
1、沈阳机床集团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较99年增长33.4%;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5亿元,自营出口达到544万美元;实现利润达2700多万元。
2、沈阳机床集团去年引进6个具有国际90年代末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数控机床产品已达60多种,第三代数控机床已达到90年代国际水平。
3、建设中国数控机床开发制造基地,是沈阳机床集团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针对国家机床行业目前存在的关键及共性技术问题,申报了超高速铣削加工中心开发研究等14个子课题。通过攻关将形成18种高档数控产品,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将向市场推出20种代表“沈阳机床”形象的数控机床品牌产品,预计今年集团数控机床产销量将突破2000台。
3、沈阳机床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经过世行项目的实施,沈阳机床的产品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小巨人机床:日本技术全套引进
1、长城机器集团与日本山崎马扎克公司合资的数控机床制造企业,是中国第一座智能网络化机床制造厂,旨在引进业界旗手日本山崎马扎克公司的杰出的机床制造技术,向中国机床业展示世界机床制造的新概念。
2、定员135人--中国数控机床制造厂中人数最少;数控机床420台--中国数控机床制造厂中规模最大;达产后人均劳产率可达160万元人民币--中国机床制造业中产能最高。
3、这归功于山崎马扎克提供的先进制造设备和无人化生产模式:设置了超精密加工和精密检测,工厂可实现16小时无人化生产。高精度、多功能、高柔性装备的使用最大限度排除了人的素质的影响和人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大大减少了反复装夹和工序间流动,使加工误差大大缩小。
4、全部设备配置马扎克公司首创的Mazatrolfusion640数控系统,可实现更深层次的机电一体化和工厂管理一体化,并提供多种前所未有的特殊实用功能,代表新一代数控系统发展方向,是目前专业数控生产厂无法比拟。
工程机械:世界市场发展趋势
1、大企业涉足工程机械的所有产品领域,规模巨大,如著名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销售收入197.02亿美元,业务领域包括建筑、采矿、起重、装载、土方、地下、土木、路面、运输、农业、林业 等各类工程机械。
2、产品朝超大型和超小型两极发展,如起重机最大起重量已增至1000吨,普遍的在200--500吨,同时5-10吨的具有特殊装置,适合于码头、仓库等拥挤环境的起重机也是另一种趋势。
3、战略联盟作为竞争手段被大量运用,格鲁夫(美)在1984年吞并了英国柯尔斯,而后在1995年购入德国克虏伯;特雷克斯公司(美)于1995年兼并了法国PPM和意大利Bendini公司之后,近几年又收购了其他一些欧美公司;多田野(日)在1990年吞并了德国法恩公司;住友公司(日)在1986年收购了美国林克.贝尔特公司。

工程机械:技术发展趋势
1、产品系列化、特大型化。形成了从微型到特大型不同规格的产品,与此同时,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特大型工程机械装备的发动机额定功率超过1000马力,科技含量高,研制与生产周期较长,投资大、市场容量有限,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少数几家公司。
2、多用途、微型化。推动多用途技术发展的因素首先源于液压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作装置能够完成多种作业功能;其次,快速可更换联接装置的诞生能在作业现场完成各种附属作业装置的快速装卸及液压软管的自动联接,使得更换附属作业装置的工作在司机室通过操纵手柄即可快速完成。小型及微型工程机械适应城市狭窄施工场所以及在货栈、码头、仓库、舱位、农舍、建筑物层内和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的使用要求,发展较快。
3、电子化与信息化互动。集液压、微电子及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系统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的产品设计之中,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及高科技含量。
工程机械:技术发展趋势(续)
4、不断创新的结构设计。以装载机为例,工作装置已不再采用单一的“Z型”连杆机构,继八杆平行结构和TP连杆机构之后,单动臂铸钢结构等特殊工作装置开始出现,可承受极大的扭矩载荷和具有卓越的可靠性(耐用性),驾驶室前端视野开阔。
5、安全、舒适、可靠。驾驶室配装冷暖空调、全密封及降噪处理、全方位调节的司机座椅、功能集成的操纵手柄、全自动换挡装置、电子监控与故障自诊断系统、闭路监视系统、超声波后障碍探测系统、微机监控和自动报警的集中润滑系统,提高了驾驶的安全舒适程度,并大大简化了机器的维修程序,缩短了维修时间。
6、节能与环保。主要在降低发动机排放、提高液压系统效率和减振、降噪等方面入手进行改进,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例如个别厂家生产的工程机械产品,机外噪声已降至72分贝。
工程机械:与国外大公司比较
国内发展模式借鉴:徐工集团
1、同国外名牌公司的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组建了18家合资企业,包括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合资生产液压挖掘机;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合资生产混凝土机械;与美国的美驰公司合资生产工程机械驱动桥。在海外设立了13个办事处和一个备件中心,部分产品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系列化开发。产品达36个系列250多个品种,占我国工程机械16个门类中的14大类,71%的产品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水平,20%的产品达到国际九十年代水平,部分产品国际领先。虽然由于价格竞争,徐工在起重机械上亏损,但可以通过路面机械补贴,这正是产品多样化的好处。
3、建立销售网络,统一销售徐工集团产品。公司在全国建立了 26 各办事处,下辖 48个销售网点,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销售服务体系。
印刷机械: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
1.订单增长主要来自网络化、网络化技术。印刷处理过程可以接受各种来源的数字化信息,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而且信息复制的一致性较高,并且使得异地印刷、同步印刷成为可能,市场将因此大大拓展。
2.服务多元化。客户需求一站式服务,业者可利用处理图文专长,据展相关市场,数码印刷、数码摄影、CD、VCD刻录,以及Internet制作网页,客户数据库管理等,在多媒体中寻求增值。
3.印后加工业中,必须注意CTP的进展。CTP技术可以改善印版质量,因此印刷品的整体质量;可以降低印刷费用,尤其是短版活印刷,印刷机的设置更快且更加容易;CTP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了印刷机的停用时间。
4.数码流将替代物流。菜单式印刷方式快速增长,网上看校、报价、下单、对稿、监控等先进网络流程降低了印刷经营成本,印刷市场更加依靠网络传输。
5.数码化产品驱逐模拟产品。大4K油墨数码印刷和大4K卡盒数码印刷都在给模拟中介产品施加压力。模拟载体Plate已有“黄雀在后”的隐忧。
印刷机械:技术发展趋势
1、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开始成熟。全自动型、半自动和手动上版的直接制版机都已得到大规模运用。但由于版材输出系统的高价位、对工作流程的完全数字化程度的要求,CTP技术发展仍受到一定约束。
2、印刷设备制造专业配套化。许多印刷机的零部件逐渐成为国际标准配置,这反映了印刷设备的各个部分的制造分工越来越专业。专业化配套生产成为印刷设备生产的重要特点。
3、传统印机多功能化全自动化。由于数字式印刷机本身的局限性,现在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印刷机。得益于广泛地采用了数字化印刷技术,传统的印刷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印刷设备生产也呈现高自动控制、多系列、多品种、模块组合式的发展趋势。
4、数字印刷技术广泛应用。除了前面提到的印机行业的著名生产制造商外,一些传统上生产激光打印输出设备和复印机的公司,如IBM,EPSON,Oce等也开始涉足数字印刷领域,纷纷推出新产品。
印刷机械:与国外大公司比较
我国与国际市场企业的差距
1、国外已经在进行专业化分工,如海德堡公司收购了柯达公司的办公设备公司、KBA公司与赛天使公司进行的合作等等,将技术以OEM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厂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而我国的印刷设备制造业还是以大而全、小而全、互相竞争、互相残杀、自我封闭、落后的生产方式。
2、国内高档印刷机的零部件进口比率较高,这是因为为了保证高档印刷机的可靠性,有些部件必须依靠进口。
3、国外企业已经开始印前、印刷、印后一体化,如海德堡的CP2000即做到了印刷过程的全程控制。我国的印刷机械尚未形成机电一体化,印前几乎很少涉及,印后的工艺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
4、我国的辅助工艺效率很低。我国印前的辅助时间至少要用半小时,一般都要用1.5小时左右,而国外在10分钟之内即可完成。
***的主要问题
1、规模效益徘徊不前。由于管理、销售、产品创新等各方面的原因,95年以来比国内同行发展相对较慢,借由上市机会造就的市场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2、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的这样率已达到80%以上,在发展的空间很小,如果不能大量出口,必须发展新产品,***这一两年虽未停止产品创新,但新产品上基本上没有突破,这是很大的危机。
3、人才流失。由于用人机制存在问题,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尤其是科研等关键岗位损失很大,人力资源的缺口日益加大。
4、国际竞争力弱。以***目前的市场状况,国外企业是主要竞争者,若依然将眼光局限在国内企业和国内市场,是不可能有大发展的,而问题是:***与国际品牌比较,竞争力还比较弱。`
国内模式借鉴:上海
1、上海是中国印刷机械设备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大部分印刷包装机械企业从属于上海印刷包装机械总公司。
2、为发展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上海上菱电气集团收购了上海印刷包装机械总公司(简称“上海印刷”)的优质资产,组建了上海电气集团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收购资金2.8亿元,并投资1亿元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以重点发展具有当代国际水平、机电一体化的印刷机械产品和成套生产线,1999年销售额达到7.3亿元,预计2001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
3、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重组:包括上海高斯、上海申威达、上海亚华、上海紫光四家合资企业,上海第三印刷机械厂、上海纸箱机械厂、上海包装机械厂三家分公司;上海印刷的供销分公司和进出口分公司也转制进入电气集团印刷包装机械公司;上海光华印刷有限公司等企业仍属于上海印刷。
4、通过近一年的运行,上海紫光脱颖而出,成为印刷机械行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第一位的企业,人均生产率11万元/人,而***只有6万元/人。

机电产业分析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