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 2003-04-11《世界汽车》2003年第1-2期 1 总体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此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 历了初步成形、茁壮成长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初步成形(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创建自己的汽车工业。在1966年以前 的15年中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共9个车型品种,年生产能力 近日万辆。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 茁壮成长(1966~1980年)——198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为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 5.48倍;1966~1980年累计生产各类汽车达163.9万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的保有 量由1965年的29万辆上升到169万辆,其中主要是载货汽车,约为148万辆。 全面发展(1981年~现在)——2000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创下新的历史记录,双双突 破200万辆大关。2001年,《目录》内的汽车企业共生产汽车233.44万辆,同比增长12. 81%;总销售量为236.47万辆,同比增长13.29%。自1981年到2001年,全国累计生产 各类汽车约为2100万辆,其中轿车450多万辆。在这一阶段,整个汽车行业的累计投资( 包括引进外资)约1600亿元。 1.2 生产能力日益提高 在最近10年中,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十分迅猛。汽车总产量从1990年的51万辆上升到 2000年的207万辆(见图1),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3.58%。2000年,前13家大集 团(公司)产量合计为165.9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14%。 图1 1990—2001年中国汽车产量变化 [pic] 虽然总体上是一种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但不同车型的情况不尽相同。除中型载货汽 车外,各类车型基本都有较大的发展。 轿车最近10年来,中国轿车呈不断持续发展的局面。1991年的产量为8.11万辆,19 93年为22.97万辆,比1992年增长41.72%;1995年为32.55万辆,比1994年增长29. 41%;1997年为48.77万辆,较1996年增长24.81%;1999年为56.61万辆,比1998年 增长11.24%;2001年达70.35万辆,同比增长16.35%。2002年1~8月,轿车继续呈 向好的态势,产量达63.8万辆,同比增长42.6%。从2001年的情况来看,总产量70多 万辆中的80%主要由6家企业生产,而上海大众和一汽一大众占了总量的一半左右。 轿车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兴旺,主要是因为个人用户的购买力有所增强和轿车品种的增 加。从各车型的市场分析来看,中高档轿车市场需求最大,其次是中低档的经济型轿车 。 载货汽车在这一产品阵容中,各车型的情况不完全相同:重型车日益兴旺,中型车逐 年下滑、轻型车徘徊前行。 重型载货车的产量在1991~1994年间一直呈增长态势,从1.91万辆上升到3.72万辆 ;随后出现了三年的徘徊状态。1998年又开始回升,特别是最近两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从1999年的4.67万辆猛增到2000年的8.13万辆,幅度高达74.08%。2001年又有将 近一倍的大幅增长,达到了15.74万辆。2002年1~8月份的累计产量为17.79万辆,同 比增幅高达98.61%。多年来,这一市场主要被东风、一汽、重汽等企业占据。1997~ 1999年,上述三大企业的产量之和在这一市场中的占有率分别为:93.33%、92.98% 和96.36%。 重型车快速增长的因素除公路运输高速发展外,主要是由于1998年以来不断增加基础 设施建设投资,各种大吨位运输用车和工程用车需求急剧扩大。 中型载货汽车自1993年创下年产33.47万辆记录以后,产量连年下滑。1997年的产量 为18.57万辆,比1996年下降2.65%;1998年继续下滑,2000年降到15.17万辆,比1 999年减少16.82%。然而,2001年开始止跌反弹,但仅比2000年多200余辆。2002年1~ 8月的情况仍较好,同比增长8.62%。一直以来,这一车型主要由一汽,东风两家企业 生产,占了全国中型车市场95%以上的份额。 中型载货汽车需求的不断下降主要是受重型车连年增长的影响。 轻型载货车最近10年的产量呈一种徘徊前行的局面。1991~1994年高速增长;1995~ 1997年逐年下降:1999年大幅回升,增长31.13%,达39.67万辆。2000年又开始下滑 ,2001年继续下滑,幅度约为7.13%。但是2002年1~8月有所反弹,产量的同比增幅达 39.57%。在这一市场上,东风、江淮、一汽、江铃等企业的产品占据近80%的份额。 大中型客车这一市场呈现一种不断向上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最近几年。1996年,大中 型客车的产量为2.23万辆;1998年为3.0万辆;2000年继续看好,较1999年增长18.4 1%;2001年又大幅上升,创下了6.50万辆的新记录。在大型客车市场上,黄海、长江 、安凯、东风、亚星、北方等9家企业占了94.41%的市场份额。中型客车市场主要由东 风、亚星,长江、一汽等4家企业控制,所占市场份额为87.9%。 大中型客车市场因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发展而日益扩大,特别是中型客车的市场发 展较大。大型和中型客车的比例近两年接近1:5。在大中型客车市场快速增长同时,轻 型客车市场开始低迷。 微型汽车这一产品系列中的货车和客车的变化基本一样。 微型客车在最近10年里可谓是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1990~1996年,以年均39.34% 的幅度增长;1998年的产量为22.59万辆;1999年仍是攀升局面;2000年继续看好,达 40.97万辆,增长42.79%;2001年继续增长,达49.17万辆。多年来,这一市场主要由 5家微型客车企业(昌河、哈飞、天汽、长安和柳微)所占有,市场份额高达98.14%。 微型货车在1990~1998年间同微型客车一样也呈高速发展态势,产量从4.97万辆持 续上升到14.61万辆,前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9.32%。1998年开始下降,首次出现负增 长。2000年的产量为13.51万辆,比1999年的13.82万辆又有所下降。2001年呈继续下 降之势,降到13.05万辆。微型货车主要由柳州五菱、长安、昌河、哈飞和天津华利等 企业生产,5家企业的产量之和占总产量的95.87%。 微型车特别是微型货车市场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5家企 业争相扩产,从而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在城市里受到限制,市场已趋于饱和 ,农村则对这种车型几乎没有需求,而更欢迎价廉物美的农用车。 表1 1991—2001年汽车产量 车型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 |轿车总计 |81055 |162725 |229697 |250333 |325461 |391099 |487695 |507861 |5 66105 |612376 |703525 | |载货汽车总计 |452023 |626414 |774868 |785867 |71282 2 |688614 |659318 |660976 |765720 |756634 |803076 | | 重型 |19026 |25391 |33782 |37173 |30854 |31655 |30904 |34281 |46679 |81324 | 157406 | | 中型 |203951 |259795 |334656 |313308 |247982 |211789 |185726 |178167 |184185 |151735 |151929 | | 轻型 |179372 |278526 |330685 |334706 |331517 |303422 |297091 |302482 |396657 |388476 |363234 | |客车总计 |175742 |272582 |292213 |317159 |405454 |395192 |435615 |460345 |502524 |708361 |834927 | | 大型 |3010 |4407 |4730 |4062 |3836 |3632 |4663 |6151 |7169 |6569 |11609 | | 中型 |21417 |33013 |24367 |19503 |22740 |18624 |15930 |23841 |30063 |35897 | 53420 | | 轻型 |131501 |193899 |191194 |189272 |225310 |197549 |189723 |174406 |178328 |256144 |278221 | |微型车总计 |69533 |103965 |147667 |205011 |265010 |31713 5 |370878 |371993 |452163 |544804 |622185 | | 货车 |49719 |62702 |75745 |100689 |111469 |141748 |145579 |146046 |138199 |1 35099 |130508 | | 客车 |19814 |41263 |71922 |104322 |153541 |175387 |225299 |225947 |286964 |4 09705 |491677 | |各类汽车总计 |708820 |1061721 |1296788 |1353368 |1452737 |1 474908 |1582628 |1629182 |1834349 |2077371 |2341528 | |1.3 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轿车产销量的逐年提高使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多年来一 直以载货车占绝对份额的格局,产品结构不断合理化。1990~2000年,轿车占总量的比 例从18.33%上升到30%左右。同时,轿车的品种也大有增加,从最初的3—5种增加到现 在的40余种。与轿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载货汽车占汽车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71%左 右下降到40%以下。而且在载货车的产品构成中,重型车的比例不断上升、中型车则持 续下降。 从最新的贡献度统计来看,2001年,轿车的贡献度最为突出,其产销贡献度分别为3 7.30%和40.14%;其次是微型客车,产销贡献度分别为31.45%和28.44%;重型载货车 位居第三,产销贡献度分别为28.35%和23.12%,三者产销贡献度合计为 97.10%和91.70%。而2000年贡献度前三位则分别为微型客车、轻型客车、轿车。相 比之下,2001年轿车上升为第一,轻型客车让位,重型载货车进入,可见变化之大。 1.4 经济规模有所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汽车业通过合资相继建成一些”高起点”的轿车厂。但由于 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汽车的价格比发达国家还要高,而 我国的消费者购买能力没有提高,结果造成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有些企业资金难以收回 。当时全国一年销售汽车不过200万辆,有些企业的产量甚至不到一万辆,产量最多的企 业也就30万~40万辆。 2000年,我国汽车生产厂家共有119家,产销量超过20万辆的有3家,总体平均产量为 1.7万辆,与国际上公认的经济规模相比差距甚大,轿车及其零部件企业尤其如此。如 1999年的轿车产量为56.61万辆,由 15家轿车厂生产平均产量仅为3.8万辆。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这一情况有所好转。2001年,年产 量5万辆以上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有明显提高,前12家企业(集团)的集中度为87.36%,比 2000年提高3.98个百分点;前7家企业(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哈飞、北汽、昌河) 的市场占有率比 2000年提高2.66个百分点。目前,三大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为48.10%,比 2000年提高3.35个百分点。 1.5 利用外资逐年增加 在中国汽车工业最近20年的“全面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日益推进,大量外国资本开始进入我国汽车领域。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入世”以后, 外国资本的进入更加踊跃。 外资直接进入我国建立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家汽车合 资企业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由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1983年签约, 1984年正式开始运营。随后又建立了三大轿车企业:1985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 汽车工业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91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一 汽集团组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9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共建的神 龙汽车有限公司挂牌。 在建成三大合资企业期间,还出现了许多中小型企业,中国汽车工业由此形成了“三 大。三孝两微”的格局, 2000年,外商在中国投资成立了24家合资企业(整车5家、零部件 14家、技术和销售领域5家),总投资额5.1亿美元。另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中外汽车 合资签约企业为17家,外商的投资总额为7.25亿美元,比2000年有所增加。 2002年,外企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型跨国公司纷纷与中国三大 集团合资合作通用公司投资3300多万美元与上汽集团和柳州五菱组建一家新企业;丰田 公司和一汽集团签署了发展各类汽车产品的战略合作协议;日产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签 订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合资项目——投资额高达85.5亿元。 在众多的外国资本中,对市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当属世界最大的几家跨国公司。目前, 全球第一大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总额约20亿美元;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 商福特汽车公司在其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长安福特的投资为4 900万美元,并拥有江铃30%的股份;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共有35个合资合作项目,其中 汽车项目10个,总投资约 5亿美元;在中国汽车市场份额最大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总额截止2002年约为184 亿元。 据统计,至2000年底,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建立了600多家与汽车有关的合 资企业,注册资本接近200亿美元。 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仍是在政府管理下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形式。但 也正是政府培育的这种市场竞争格局,才使跨国公司能够以如此之快、如此之广和如此 之深的态势进入中国汽车市常 1.6 企业实力日渐增强 中国汽车企业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均以“做强做大”为目 标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全球汽车工业联合重组的浪潮。与跨国公司广泛的资本与技术合 作,不但极大...
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 2003-04-11《世界汽车》2003年第1-2期 1 总体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此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 历了初步成形、茁壮成长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初步成形(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创建自己的汽车工业。在1966年以前 的15年中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共9个车型品种,年生产能力 近日万辆。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 茁壮成长(1966~1980年)——198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为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 5.48倍;1966~1980年累计生产各类汽车达163.9万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的保有 量由1965年的29万辆上升到169万辆,其中主要是载货汽车,约为148万辆。 全面发展(1981年~现在)——2000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创下新的历史记录,双双突 破200万辆大关。2001年,《目录》内的汽车企业共生产汽车233.44万辆,同比增长12. 81%;总销售量为236.47万辆,同比增长13.29%。自1981年到2001年,全国累计生产 各类汽车约为2100万辆,其中轿车450多万辆。在这一阶段,整个汽车行业的累计投资( 包括引进外资)约1600亿元。 1.2 生产能力日益提高 在最近10年中,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十分迅猛。汽车总产量从1990年的51万辆上升到 2000年的207万辆(见图1),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3.58%。2000年,前13家大集 团(公司)产量合计为165.9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14%。 图1 1990—2001年中国汽车产量变化 [pic] 虽然总体上是一种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但不同车型的情况不尽相同。除中型载货汽 车外,各类车型基本都有较大的发展。 轿车最近10年来,中国轿车呈不断持续发展的局面。1991年的产量为8.11万辆,19 93年为22.97万辆,比1992年增长41.72%;1995年为32.55万辆,比1994年增长29. 41%;1997年为48.77万辆,较1996年增长24.81%;1999年为56.61万辆,比1998年 增长11.24%;2001年达70.35万辆,同比增长16.35%。2002年1~8月,轿车继续呈 向好的态势,产量达63.8万辆,同比增长42.6%。从2001年的情况来看,总产量70多 万辆中的80%主要由6家企业生产,而上海大众和一汽一大众占了总量的一半左右。 轿车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兴旺,主要是因为个人用户的购买力有所增强和轿车品种的增 加。从各车型的市场分析来看,中高档轿车市场需求最大,其次是中低档的经济型轿车 。 载货汽车在这一产品阵容中,各车型的情况不完全相同:重型车日益兴旺,中型车逐 年下滑、轻型车徘徊前行。 重型载货车的产量在1991~1994年间一直呈增长态势,从1.91万辆上升到3.72万辆 ;随后出现了三年的徘徊状态。1998年又开始回升,特别是最近两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从1999年的4.67万辆猛增到2000年的8.13万辆,幅度高达74.08%。2001年又有将 近一倍的大幅增长,达到了15.74万辆。2002年1~8月份的累计产量为17.79万辆,同 比增幅高达98.61%。多年来,这一市场主要被东风、一汽、重汽等企业占据。1997~ 1999年,上述三大企业的产量之和在这一市场中的占有率分别为:93.33%、92.98% 和96.36%。 重型车快速增长的因素除公路运输高速发展外,主要是由于1998年以来不断增加基础 设施建设投资,各种大吨位运输用车和工程用车需求急剧扩大。 中型载货汽车自1993年创下年产33.47万辆记录以后,产量连年下滑。1997年的产量 为18.57万辆,比1996年下降2.65%;1998年继续下滑,2000年降到15.17万辆,比1 999年减少16.82%。然而,2001年开始止跌反弹,但仅比2000年多200余辆。2002年1~ 8月的情况仍较好,同比增长8.62%。一直以来,这一车型主要由一汽,东风两家企业 生产,占了全国中型车市场95%以上的份额。 中型载货汽车需求的不断下降主要是受重型车连年增长的影响。 轻型载货车最近10年的产量呈一种徘徊前行的局面。1991~1994年高速增长;1995~ 1997年逐年下降:1999年大幅回升,增长31.13%,达39.67万辆。2000年又开始下滑 ,2001年继续下滑,幅度约为7.13%。但是2002年1~8月有所反弹,产量的同比增幅达 39.57%。在这一市场上,东风、江淮、一汽、江铃等企业的产品占据近80%的份额。 大中型客车这一市场呈现一种不断向上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最近几年。1996年,大中 型客车的产量为2.23万辆;1998年为3.0万辆;2000年继续看好,较1999年增长18.4 1%;2001年又大幅上升,创下了6.50万辆的新记录。在大型客车市场上,黄海、长江 、安凯、东风、亚星、北方等9家企业占了94.41%的市场份额。中型客车市场主要由东 风、亚星,长江、一汽等4家企业控制,所占市场份额为87.9%。 大中型客车市场因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发展而日益扩大,特别是中型客车的市场发 展较大。大型和中型客车的比例近两年接近1:5。在大中型客车市场快速增长同时,轻 型客车市场开始低迷。 微型汽车这一产品系列中的货车和客车的变化基本一样。 微型客车在最近10年里可谓是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1990~1996年,以年均39.34% 的幅度增长;1998年的产量为22.59万辆;1999年仍是攀升局面;2000年继续看好,达 40.97万辆,增长42.79%;2001年继续增长,达49.17万辆。多年来,这一市场主要由 5家微型客车企业(昌河、哈飞、天汽、长安和柳微)所占有,市场份额高达98.14%。 微型货车在1990~1998年间同微型客车一样也呈高速发展态势,产量从4.97万辆持 续上升到14.61万辆,前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9.32%。1998年开始下降,首次出现负增 长。2000年的产量为13.51万辆,比1999年的13.82万辆又有所下降。2001年呈继续下 降之势,降到13.05万辆。微型货车主要由柳州五菱、长安、昌河、哈飞和天津华利等 企业生产,5家企业的产量之和占总产量的95.87%。 微型车特别是微型货车市场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5家企 业争相扩产,从而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在城市里受到限制,市场已趋于饱和 ,农村则对这种车型几乎没有需求,而更欢迎价廉物美的农用车。 表1 1991—2001年汽车产量 车型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 |轿车总计 |81055 |162725 |229697 |250333 |325461 |391099 |487695 |507861 |5 66105 |612376 |703525 | |载货汽车总计 |452023 |626414 |774868 |785867 |71282 2 |688614 |659318 |660976 |765720 |756634 |803076 | | 重型 |19026 |25391 |33782 |37173 |30854 |31655 |30904 |34281 |46679 |81324 | 157406 | | 中型 |203951 |259795 |334656 |313308 |247982 |211789 |185726 |178167 |184185 |151735 |151929 | | 轻型 |179372 |278526 |330685 |334706 |331517 |303422 |297091 |302482 |396657 |388476 |363234 | |客车总计 |175742 |272582 |292213 |317159 |405454 |395192 |435615 |460345 |502524 |708361 |834927 | | 大型 |3010 |4407 |4730 |4062 |3836 |3632 |4663 |6151 |7169 |6569 |11609 | | 中型 |21417 |33013 |24367 |19503 |22740 |18624 |15930 |23841 |30063 |35897 | 53420 | | 轻型 |131501 |193899 |191194 |189272 |225310 |197549 |189723 |174406 |178328 |256144 |278221 | |微型车总计 |69533 |103965 |147667 |205011 |265010 |31713 5 |370878 |371993 |452163 |544804 |622185 | | 货车 |49719 |62702 |75745 |100689 |111469 |141748 |145579 |146046 |138199 |1 35099 |130508 | | 客车 |19814 |41263 |71922 |104322 |153541 |175387 |225299 |225947 |286964 |4 09705 |491677 | |各类汽车总计 |708820 |1061721 |1296788 |1353368 |1452737 |1 474908 |1582628 |1629182 |1834349 |2077371 |2341528 | |1.3 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轿车产销量的逐年提高使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多年来一 直以载货车占绝对份额的格局,产品结构不断合理化。1990~2000年,轿车占总量的比 例从18.33%上升到30%左右。同时,轿车的品种也大有增加,从最初的3—5种增加到现 在的40余种。与轿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载货汽车占汽车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71%左 右下降到40%以下。而且在载货车的产品构成中,重型车的比例不断上升、中型车则持 续下降。 从最新的贡献度统计来看,2001年,轿车的贡献度最为突出,其产销贡献度分别为3 7.30%和40.14%;其次是微型客车,产销贡献度分别为31.45%和28.44%;重型载货车 位居第三,产销贡献度分别为28.35%和23.12%,三者产销贡献度合计为 97.10%和91.70%。而2000年贡献度前三位则分别为微型客车、轻型客车、轿车。相 比之下,2001年轿车上升为第一,轻型客车让位,重型载货车进入,可见变化之大。 1.4 经济规模有所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汽车业通过合资相继建成一些”高起点”的轿车厂。但由于 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汽车的价格比发达国家还要高,而 我国的消费者购买能力没有提高,结果造成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有些企业资金难以收回 。当时全国一年销售汽车不过200万辆,有些企业的产量甚至不到一万辆,产量最多的企 业也就30万~40万辆。 2000年,我国汽车生产厂家共有119家,产销量超过20万辆的有3家,总体平均产量为 1.7万辆,与国际上公认的经济规模相比差距甚大,轿车及其零部件企业尤其如此。如 1999年的轿车产量为56.61万辆,由 15家轿车厂生产平均产量仅为3.8万辆。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这一情况有所好转。2001年,年产 量5万辆以上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有明显提高,前12家企业(集团)的集中度为87.36%,比 2000年提高3.98个百分点;前7家企业(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哈飞、北汽、昌河) 的市场占有率比 2000年提高2.66个百分点。目前,三大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为48.10%,比 2000年提高3.35个百分点。 1.5 利用外资逐年增加 在中国汽车工业最近20年的“全面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日益推进,大量外国资本开始进入我国汽车领域。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入世”以后, 外国资本的进入更加踊跃。 外资直接进入我国建立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家汽车合 资企业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由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1983年签约, 1984年正式开始运营。随后又建立了三大轿车企业:1985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 汽车工业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91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一 汽集团组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9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共建的神 龙汽车有限公司挂牌。 在建成三大合资企业期间,还出现了许多中小型企业,中国汽车工业由此形成了“三 大。三孝两微”的格局, 2000年,外商在中国投资成立了24家合资企业(整车5家、零部件 14家、技术和销售领域5家),总投资额5.1亿美元。另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中外汽车 合资签约企业为17家,外商的投资总额为7.25亿美元,比2000年有所增加。 2002年,外企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型跨国公司纷纷与中国三大 集团合资合作通用公司投资3300多万美元与上汽集团和柳州五菱组建一家新企业;丰田 公司和一汽集团签署了发展各类汽车产品的战略合作协议;日产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签 订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合资项目——投资额高达85.5亿元。 在众多的外国资本中,对市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当属世界最大的几家跨国公司。目前, 全球第一大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总额约20亿美元;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 商福特汽车公司在其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长安福特的投资为4 900万美元,并拥有江铃30%的股份;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共有35个合资合作项目,其中 汽车项目10个,总投资约 5亿美元;在中国汽车市场份额最大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总额截止2002年约为184 亿元。 据统计,至2000年底,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建立了600多家与汽车有关的合 资企业,注册资本接近200亿美元。 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仍是在政府管理下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形式。但 也正是政府培育的这种市场竞争格局,才使跨国公司能够以如此之快、如此之广和如此 之深的态势进入中国汽车市常 1.6 企业实力日渐增强 中国汽车企业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均以“做强做大”为目 标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全球汽车工业联合重组的浪潮。与跨国公司广泛的资本与技术合 作,不但极大...
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