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 2

  文件类别:金融知识 报告论文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97K

  下载次数:190

  所需积分:6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 2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之二 前言 从理论上说,在统一的经济体内部,不仅市场应当是统一的,而且各经济主体赖以活动 的制度环境也应当没有重大差异。因此,在这样的经济体内,因信用等级不同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主体间的个体风险差异是存在的,因经济周期影响和经济结构变动而造成的产 业之间的风险差异也是存在的,但在该经济体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当存在比较明 显的风险差异。用上一节阐述的概念来说,在统一的经济体内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当 存在明显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正是在世界各国的金融学研究中至今 很少见到关于金融生态文献的基本原因。 但是,中国的情况却显然不是这样。图3- 1显示,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中国的区域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差地区和最 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居然能相差10倍以上。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不可能从宏观层面, 而只能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这种区域结构层面找到原因。在我们看来,我国各地区之间 的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其根本原因。 [pic] 这种状况的存在清楚地说明,在中国,为了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我们的视野 必须延伸到地区之间的差异这个结构层面上,换言之,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问题 ,应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我国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进行分析。中国人民银行 行长周小川博士(2004)曾对此做过较为全面的总结。他指出,中国各地区的金融生态 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第一,各个地区对银行业务进行行政干预的程度不同;第二 ,各个地区在司法和执法方面对维护债权人权益的力度不同;第三,各个地区的商业文 化有所不同;第四,权力部门(如军队武警公安部门)在各地区参与经营活动的程度不 同;第五,商业银行过去实行贷款规模管理不利于资金流动。 出于不同的分析目的,国内其他学者也曾深入探讨过我国客观存在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 平、财政和金融资源的差异问题。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间金融生态环境的 显著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区域间地理、历史、人文传统的差异、其所 拥有的客观性经济发展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别、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市场经济发育程 度差异等(魏后凯,1992,1997;林毅夫、蔡.P、李周,1998;Raiser,1999;胡鞍钢 、王绍文,1999;Demurger,2001)。 问题不止于此。深入分析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便不难看到,除了上述客观原因之外,还 有一些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战略性、体制性因素等主观原因同样不可忽视。这 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政府推动、主要依靠政策规范和法令 来展开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中央政府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非均衡性策略性选择、 以及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行为的差异,势必对各地区经济、金融、社会、法治以 及其他制度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 总之,中国的地区间发展的非均衡状态以及由此造成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归因 于多方面因素。其中,经济地理与文化差异,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的差异,中央政府所主 导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策略,以及现行分权体制下各级政府行为的差异等,是最主要的四 项因素。 一、经济地理与文化的差异 古语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见古人早已知晓环境常常对主体活动的 结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此处从橘到枳的变化,归因于淮南与淮北的生态环境的差别。 将这里阐释的自然生态的道理引申到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之中,我们认为,经济地理 与文化(历史、传统、习俗、伦理规范、道德习惯等)的差异,是造成各地金融生态环 境差异的非制度因素。 研究显示,地理、历史、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制度变迁的难易程度、发展方 向和变化速度。比方说,东北地区特有的“黑土意识”熏陶的富庶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 了人们的依赖心理,减损了人们创新的冲动;西北“黄土文化”粗犷的文化惯性,加重了 粗放式经营倾向,而“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则弱化了经济发展的人文动力,如此等等。 可见,地域文化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在区域之间的差异,可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不同 的作用。 我们不妨举几个地区的例子来做说明。 浙江省地处东部沿海,资源贫乏。1949年以来,出于战备的需要,中央基本上没有在该 省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前30年,国家在浙江的人均投资只有420元,位居全国最少。但 是,改革开放以来,依靠企业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转换,那里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 展,使得该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周明生,2000)。在那里,只要政策有所放 宽,历史传承下来的自组织机制就会有效运转,以至于浙江省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获得 中央的优惠政策最少,但却实际上成为比较成功的自组织市场经济形式的试验场。尤其 是在温州,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就不时推出制度创新,更在改革之后形成了名闻全国的“温 州模式”。深究起来,推动该地区发展的正是这是那些非正式制度,包括浙江历久不衰的 重商文化传统。 晚清以来,苏南地区就大力发展并拥有了较发达的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到了 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已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基地。温 州地区从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东南部手工业、小工业名城,有着提倡“功利”、“重商”的 区域文化传统,这种“瓯越文化”有别于重义轻利、崇本抑末和重工轻农的传统儒家文化 (张仁寿等,1990年)。据史书记载:早在万历、乾隆年间,温州人就“能握微资以自营 殖”(万历《温州府志》卷5)、“人习机巧”、“民以力胜”(乾隆《温州府志》卷4)。从这种 深厚的文化渊源中我们就不难找到温州人喜欢当小老板、搞个私企业的原因。江浙晚清 文化传统中重工、重商、重教因素,与韦伯意义上的“新教伦理”非常相似,它有助于推 进经济的现代化,有助于现代金融信用因素的滋生。 福建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早在南宋和元代,泉州就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 一,并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独特的海洋文化孕育了独具个性的闽商阶层 。闽商具有高度的外向性、广博的包容性和以朱熹“理学”为核心的企业家文化精神,致 使他们把“节俭、勤劳、守信、尚义”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闽商受国际上商贸往来的 影响,形成了“重守信诺,公平交易”的商业文化传统。应当说,正是闽商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积淀,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以民间为主的信用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比起来,我国中原地区古来就人多地少、黄淮泛滥、灾害频仍、兵事连年。由此积淀 下来的“穷山恶水、天灾人祸”的历史遗产,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该地区社会网络的脆弱 性——在那里的社会网络中,较难形成一种作为主体行为规则的诚信规范或者规则。我们 看到,举凡农民高负担问题、地方官员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以及乡镇政权危机等等,都 在这一区域有较全国更为严重的表现;而“三星”、“三读”之类的集资诈骗案,以及毒米 、毒油、黑心棉等恶劣的社会现象,更大多发生在这一地区。 另外,作为历史遗产,改革开放前30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各地普及深入程度的不同, 也会在各地之间造成巨大的经济与文化差异。例如,由于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传 统计划体制贯彻最为彻底、统治时间最长的地区,所以,迄今为止,在这些地区,我们 仍然可以强烈感受到计划经济的遗迹。因此,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在转变经 营理念、遵守市场规则、培育诚信精神、张扬创新意识、以及加强信息交流等方面均存 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在造成该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也造成了 该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与沿海地区的差别。 二、地区发展路径的差异 以上所述,是根源于自然禀赋和历史传承的差别所形成的地区间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 境的差异。本节的分析将说明:对于自然禀赋和历史传承比较接近的地区而言,由于选 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也可能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域经济运行模式的差异和金融生态 环境差异。 不妨以在中国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两个著名模式——“浙江模式”与“苏南模式”为例来说明这 种差异。 从根本上说,“浙江模式”与“苏南模式”的显著差异在于企业所有权构成:前者以私人产 权为主,后者以集体产权为主。在浙江,过去确曾有过许多乡镇集体企业,但其中的多 数实属假集体或“红帽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之后,浙江的私人产权特征越发明显。与 此相反,尽管经历了多次“改制”,集体产权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 体股”)在苏南地区存续。这形成了两地在产权制度方面的重大差异。 从本质上说,“浙江模式”是一种市场解决、自发自生和自组织(self- organizing)模式 。在其中,政府的作用虽然重要,但主要发挥促进性、辅助性、倡导性和主持性的作用 ,而不是经济管理作用。政府的经济促进作用不同于其经济管理作用。所谓着眼于“促进 ”,主要体现在:首先,政府致力于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次, 在市场失灵或竞争失灵时可采取与市场一致(market conform)的过程政策,其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这种介入将尽可能避免扭 曲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而致力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并以此为限。这就是说,政府 也可以通过制度模仿和创新来发挥熊彼特意义上的“公共企业家精神”(public entrepreneurship)(伯恩斯,2000),辅助、促进、倡导或者主持不断地模仿和创新 ,实现“创造性地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由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公共企业家”的活动有其限度,那就 是:它们必须遵循与市场一致的原则。浙江的总体情况基本上符合以上这些理念(冯兴 元,2000)。 “苏南模式”则不同,它本质上是政府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对于这种模式,理论界曾有过 多种描述,诸如超强干预模式、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戴慕珍,1999)、干部经济模 式、政绩经济模式(新望,2000)、干部资本主义(cadre capitalism)模式(Herrmann- Pillath,1997),“(准)地方政府的地方产权制度模式”(何梦笔,2000),“地方( 准)行政经济模式”(冯兴元,2000),等等,都是一些颇为精到的概括。简言之,在苏 南地区,村、乡、镇政权对乡镇集体企业的实际干预和控制是相当严密和坚实的,在那 里,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准)地方政府的地方产权制度”,这种对乡镇集体企业的地方 产权制度安排在精神上与中央或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都有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因而时而产生低激励甚至负激励效应(冯兴元,2000)。 不可否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上 个世纪80年代,包括苏南在内的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打破国有经济垄断、消 除城乡障碍、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腾飞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 但是,苏南地区在内的乡镇集体企业与乡镇村干部的关系千丝万缕,地方干部干预问题 十分严重,因此,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策职能。这种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全面 干预,已经超越了上面所述的“公共企业家”活动的界限。政府干预的结果尽管可能在一 段时间内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但是政企不分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之隐患最终由于外部宏 观环境和竞争环境(如买方市场的出现)的变化而加剧了苏南经济滑坡。东南亚金融危 机更使得我国多数乡镇集体企业的外部环境恶化,暴露了原先掩盖的大量经营和制度问 题。顾介康(1997)曾将“苏南模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优势相伴而生的、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逐步暴露出来的不足和问题归纳为七个方面:一是以社区为特征的集体所有制 形式,带来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弊端;二是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内部活力不断减 弱;三是投资主体单一,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高负债;四是受块块分割的利益和权力的 驱动,形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浪费了大量资源;五是城乡分割的管理体 制,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六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乡镇企业“船小好调头”的优 势,变成了买方市场条件下“船小经不起风浪”的劣势;七是对集体经济主体地位的片面 认识,影响和抑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些概括是很有眼光的。 必须看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市场效果是不一样的。经济 腾飞之前和初期,市场尚不完善。这时,借助政权的力量,集中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 ,包括“权力资本”或“政府干预资源”(如开办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推行地方保护主义 等),可能产生“立竿见影”之...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 2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