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日本

 作者:郑风田    51

基于产业长期成长的规律,不少研究都发现,那些被国家刻意扶持的产业,最后大部分都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


“慈母多败儿”这句话用在产业发展上似乎不恰当,但却有一定道理。了解我国产业发展内情的人大概都认同这一观点:政府原本是想帮助一些产业,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个产业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这样的国际案例不少,比如日本。“两个日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是指日本存在的一个特别现象,即指有两个日本:一个“高效、先进”的日本;另外一个却是“落后、低效”的日本。


 高效的日本主要集中在汽车、家电、机器人等行业,日本人在这些产业的成绩足以让全世界竞争对手们肃然起敬,日本人的聪明、追求完美、高效率在这几个产业中也完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几个产业的出口创汇要占整个日本外汇的60%以上。而另外一个日本则是病态日本,这是指日本国内效率低下、各自为政的产业,如农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服务业、运输、通讯与住房业等,这些产业成本居高不下,排斥竞争,是一个落后和垂死的日本。


 所以,日本人一方面在全球收入排行榜上占高位,而另一方面,日本人的生活品质却一直与收入不成比例,因为日本国内生活日用品价格出奇地高,普通日本人居住环境也相当窘迫,有的人甚至穷其一生也买不起一栋普通的房子。


 为什么会产生“两个日本”?



产业振兴模式催生“低效日本”


 “高效、先进”的日本被人们研究来研究去,盛行的说法是得益于日本政府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振兴政策。直到今天,产业振兴政策还被许多国家奉为经典而执行着。但是,如果你能跳出过去只研究几个成功产业的通行做法,把研究视野扩得更大,把时间拉得更长,得出的结论或许会让那些高唱产业振兴政策的专家们大跌眼镜。


 有人就这样做了。哈佛大学著名产业研究大师波特(M.Porter)和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合作,专门研究日本的产业振兴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其研究囊括了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18个产业,这些产业基本上覆盖了日本经济中所有的重要产业部门,研究对象包括成功的产业和过去鲜有研究者关注的失败产业。不停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日本政策强力扶持的许多产业为什么会失败?


 以民用航空业为例,在政府的干预下,日本产业界中只存在一个单一的联盟,所有的航空和发动机都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些相关联的公司中几乎不存在任何竞争。日本的化学工业是日本外贸省精心培育和扶持的一个产业,政府提供许多价格控制政策,还有各种各样的有利税收刺激,借贷,新产品准入,产业卡特尔,研发费用补贴等等。政府还制定固定的价格政策,对行业竞争进行种种限制,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来竞争者的威胁。政府还提供信贷使企业能够容易筹集到资金。事实上,日本政府的这些特殊安排,并没有培育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


 在日本所有失败的产业案例中,竞争都在某种程度上被限制着。例如,政府由于害怕过量生产会导致浪费,特别喜欢控制生产水平,例如在证券市场中,过量的政府调节和固定的委托关系导致了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有着非常舒服的位置,因为整个产业在政府的限定下也就只有四个公司存在。在清洁剂市场中,日本政府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者的竞争,导致只有两个公司控制整个国内市场。


 而与此对照的是,日本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国内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空调业,有数十个竞争公司相互竞争,而在机器人产业中有100多个公司,传真机也有15家公司。传统的观点认为激烈的竞争会导致利润下降与模仿盛行,但来自日本大量的案例证明,公司间的竞争激烈也使日本的这些产业在国际间获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管制扭曲效率


 日本政府之所以在经济中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相信公司没有长远的眼光,看得比较近,而政府相对来讲就看得远一些。


 政府认为有些产业应该优先发展,因为这些产业的增长前景和机会都比较好,可以支撑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而另外一些产业政府应该得到保护,使他们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赢得竞争优势。政府干预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减少竞争的破坏性影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的经济由中央政府设计指导,通过政府发起的合作研究和发展计划,提供各种补贴。


 对贸易和外国投资进行限制也是日本政府干预的一部分,虽然现在有些做法已经开始有所改观。两个核心的扶持例子是日本政府制定的法律卡特尔与合作型的研发。在1973到1990年,日本注册的卡特尔共有1379个,而研究发现,日本失败产业的卡特尔远比成功产业盛行。在日本那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很难发现卡特尔。而在日本政府发起的237个研发合作中(从1959年到1992年),大部分的合作项目却以失败而告终。


 日本经常被别国赞扬为极重视基础教育投资并拥有大量经过良好培训的工程师。但是日本的大学在一些绩效较差的产业中所能给予的支持更差,例如化学工程业、软件业、航空工程业和金融业,这些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一直得不到满足。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日本国内的零售、批发、农业和后勤运输业的公司具体操作效率也很低,而成本却很高,又对国外市场极不兼容,这样导致了许多出口产业竞争力连续减弱。


 另外日本政府为了达到干预经济的目的,保证产业振兴政策的顺利进行,制定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管制,这些管制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管制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效率,但如果说所有的管制都是错误的就太过于简单,比如能量使用的高标准是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与此对照的是,日本失败产业的最大教训是应该丢掉其反竞争的一些管制政策。当然,提升竞争并不是放松一切管制,而是必须对各种管制进行改革。因为保护只能是保护落后,政府干预将导致许多产业失败。


高效日本的隐忧


 学术界虽然对“高效的日本”给予了无穷的笔墨,事实上这些基本的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日本创造的奇迹,大量的学者开始对日本经济的增长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认为正是宏观上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才导致日本经济的成功;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公司层面各种管理技能的提高。很遗憾的是,这两种观点都被人们不加选择地接受,也有不少学者惊呼日本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超级资本主义形式,这种模式需要较多的政府控制干预。


 正如前文所述,事实和这些观点恰恰相反,这些政策的执行后果,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推动日本走向成功。虽然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优点,而其致命之处却是极其不完备和危险的。


 日本政府干预的实例可以在上世纪以下产业中得到反映:家用缝纫机(50年代),钢铁(60年代),造船业(70年代),半导体(80年代)。这些产业被过去的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用以说明日本为什么政府干预是成功的。但是,更广泛的样本研究揭示,这些产业样本并不具备代表性。事实上是,日本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却是政府基本上不干预的产业。比如60年代的摩托业,70年代的音响设备,80年代的汽车,90年代的游戏业等。这些产业既没有政府补贴也没有竞争过程的干预。一个例外的情况是缝纫机器业,在二战后为了满足家庭需要曾被日本政府重点扶持过。但是一个很意外的结果却是日本政府重点支持的家用缝纫业基本上没有国际竞争力,而在国际市场上风行的却是其工业用缝纫机器,这种机器政府给予的扶持很少。


 许多日本的失败性产业还可以追溯到分割的、低效的和过时的国内产业部门,比如零售业、批发和后勤、金融服务、医疗、运输、通讯、住房和农业。实际上,日本政府的产业振兴计划导致了两个日本的产生:一个是有着高生产率的出口类产业,另外一个是国内部分的产业,后者是效率低下但又被大量的管制所包围,导致成本居高不下,阻碍竞争。



中国产业振兴反思


 通过对日本经济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的产业振兴政策实际正是目前那个落后的日本的最根本原因,而许多成功的产业恰恰是日本政策少干预或者基本上不干预的产业。


 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比如,创造我国三分天下经济格局的乡镇企业显然不是产业振兴政策的产物;而近年屡创佳绩的“浙江现象”显然也不是国家有意保护和扶持的结果。而那些曾经得到国家大力政策倾斜扶持的产业,诸如电讯、钢铁、铁路、汽车等行业却有点像扶不起来的阿斗,一直在耗费国家的资源。过分的父爱主义,使这些产业一直无法走出国门。


 我们都知道,政府的最大作用应该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而不是实行各式各样的产业振兴政策来干预经济。


 一国的经济活力只能来自于激烈的竞争。公共政策和企业是相互作用的,宏观政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环境,但它却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只能是微观环境,当然这些微观环境也受公共政策的影响,但它的最主要效用是影响着竞争的复杂程度、效率,以及公司的发展战略等。如果公司雇不到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营销渠道差,本地的顾客需求简单,公司在差异性产品和优质服务上很难取得成功。


 中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不管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清楚一点:微观经济环境和公司绩效密切相关。公司只有在其微观环境是动态的、激励的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特别好的绩效。在上下游的产业中,企业环境被以下相互关联性的因素影响着:


 第一个是好的、高质量的、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投入,比如熟练的劳动力和基础原材料。公司必须能够获得这些投入,这些投入的获得还必须建立在一个竞争性的基础之上。虽然最基本的投入因素很少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因为一个公司需要的这些因素也可以在别的地方甚至在全球市场中得到满足。


 第二个对企业经营环境有很大影响的是最高级和最专业化供给链的运行效率。当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都集中在一个地区时,比如美国的硅谷,所有的公司都可以从专业化的分工和服务中获得收益,通过这样一个互相学习的网络可以促使他们改进生产率,追求更复杂的战略。日本成功的产业几乎都是在这样一种产业集群下发展起来的。比如机器人:日本成为世界机器人的领先国家并不奇怪,它是有一大批关联性的产业和支持性服务业,如无数的调节装置,机械工具,光学感应器和马达等。


 第三个影响是当地顾客的需要复杂程度。顾客是知识型和需求型的,公司必须工作得很辛苦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给他们提供满意的产品。高质量的、安全的、健康的和符合环境标准才可以满足顾客的复杂需要,这促使公司使用更高级的技术。


 这些有力的因素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的微观经营环境,但最主要的还是竞争。竞争驱动创新和持续性的改进生产率。这种竞争的性质是被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则所左右着,这些规则影响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效果,也影响着投资环境,比如税收系统,公司控制系统,劳动力市场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


 前段时间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出炉后,社会反响很大。那些被列入者兴奋异常,而没被列入的大都不高兴且意见多多。还有某些房地产商耿耿于怀,引得国家发改委的发言人赶紧出来进行百般解释和安抚。事实上,当我们视野放宽一些,看看日本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企业或许真的应该:不以入围而喜,不以出局而悲。

郑风田
 两个,日本,SPAN,content,基于

扩展阅读

对于“模式、管理和战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解释,这个就像拿一个三棱镜看物体一样,站在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景象是截然不同的。不同的企业,不同的DNA,不同的环境,可能每家企业的观点都不同,即

  作者:晋育锋详情


工业品企业,对培训的需求,热度不减。年初、年中、年末的关键节点,都会邀请培训师“捧场”,打打气、出出点子、教一些方法。工业品营销教练叶敦明观察到,这些培训多半为“应景之作”,缺少必要的系统性。情况有所

  作者:叶敦明详情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据统计,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自1991年首次从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以来,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较之银行的间接融资近年来已呈显著的增加态势。而其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

  作者:张莉详情


基于战略解码的绩效管理系统,将重点解决企业战略目标落地的五大痛点:一. 高层战略不落地:企业战略方向和目标是清晰的,高层制定的战略得不到落地和实施,无法上下对齐、左右拉通互锁及承接战略落地执行与跟踪,

  作者:曹扬详情


2021年微商和直销两个行业应该怎么做、怎么发展,关键在于有关企业的操盘者能否正视企业和行业的问题,能否根据行业的特点结合时代趋势去及时早做调整。 现实的问题是,从15年以后,这两个行业就逐步进

  作者:杨建允详情


2019年以来,对于很多新媒体人来说,更多的是充满迷茫、不解与慌张。wx开始封杀裂变,流量越来越贵,增长越来越难,短视频充满机会也充满变数... 行业对新媒体从业者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者:杨建允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