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经济工作重点研判
作者:韩保江 32
●形势与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跨过人均GDP1000美元的门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由此带来的失业和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严峻,加上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就业人口和逐渐精简的机关富余人员和军人,就业矛盾将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思路,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和就业双增长的新路子。
●2005年着力点
首先,解决就业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就业人口还是失业人口都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发生,也只能在市场经济中解决。其次,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具有巨大就业岗位贡献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据相关资料,美国1993年以来新增就业机会中的2/3来自中小企业;1988~1995年,欧盟每年平均新增25.9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绝大部分是由职工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创造的:日本1986年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76.5%。因此,我们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对创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意义。第三,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非正规就业形式,鼓励临时性、阶段性、季节性就业。第四,要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失业者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最后,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形成以竞争机制为基础,以价格信号为导向,全社会劳动力充分流动和双向选择的新机制。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并逐步向农村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和医疗保险。
挣脱发展桎梏,加大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力度
●形势与任务
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也有新进展,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成绩明显,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资本、产权等要素市场发展迅速;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有新的突破,审批权力进一步下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垄断收入和非法收入得到一定遏制。但是,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还未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秩序混乱,政府职能“错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分配制度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仍制约着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因此,2005年必须强力驱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车轮,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改革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让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这就要求继续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削减行政权力对市场运行的过度干预,不断扩大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范围和领域;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积极推进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为非政府投资、公民创业和自主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005年着力点
首先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更广泛地推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股份制,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其次,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清理和废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拓展城乡交流的渠道,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四,要继续完善市场体系和改善国家经济与社会管理。这是贯穿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体制不完善的重要表现,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还没有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主要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改善国家经济管理方面,要继续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对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明确了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以及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与调控机制的目标和任务。政府在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法制建设。第五,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之目的。第六,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七,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工作
●形势与任务
改革开放26年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来,我们充分尝到了对外开放“甜头”,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四,今年外贸势头更是有增无减,对外贸易总额预计将达到11000亿美元,届时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同时,利用外资也取得巨大成就,到2004年7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403亿美元。特别是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推动了我国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同时我国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也累计达到300亿美元。
2005年中国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在后过渡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农业、服务业、知识产权领域履行世贸规则程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国民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将逐步显现,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我们将面临新的市场开放压力。所以做好后过渡期应对工作十分必要。因为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约定,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的零售、金融、电信、运输等服务行业开放程度将逐渐加大;农产品中的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羊毛等产品的关税配额实施期都将在2004年底结束;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对汽车行业、家具行业、纺织品行业、纸业、玩具行业、酒业等弱势行业的保护将逐步取消。同时,中国承诺在2004年以后取消外贸权审批制,这意味此后在中国的所有企业将拥有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权。因此,这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企业竞争力带来新的挑战和洗礼。
●2005年着力点
首先,要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对内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应对工作的基础。其次,要加紧研究金融、农业、汽车、纺织服装业、信息通讯产业、内贸等重点行业在后过渡期的应对之策,这是应对工作的重点。第三,要运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手段,主动防范贸易保护主义,切实维护国内产业安全,这是应对工作的关键。对于滥用特殊保障措施,我们要加大交涉力度;对于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要大力宣传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成就,从企业、行业和双边诸多角度多做工作;对于纺织品特殊保障措施,也要从经济、法律等各方面,全方位研究应对措施,化不利为有利,把可能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第四,要提高“政府入世”的思想认识,认真把世贸规则转化为国家法律和法规,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第五,要继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坚决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第六,要制定世贸组织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强各地世贸组织工作机构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增强“软实力”加快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让全社会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而且有利于提高民族和人的素质,进而成为当今决胜国际竞争的“软实力”。
●形势与任务(科技)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仅有15%左右的科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产业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总数只相当于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到目前为止,国家三大科技奖之一的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连续6年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年中也只有两项,这说明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缺乏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实力较量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形成对外技术依赖,使我国在未来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潜在隐患。
●2005年着力点(科技)
必须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壮大科学研究队伍,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特别要重点抓好五项最基本的工作:一是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彻底改革科技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科研活动分散、优势资源难以集成、公共科技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的“老大难”问题,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和长效投入机制,切实避免多头分散投入和分割占有,加速形成公共科技资源的全社会分享机制和科技工作大联合、大协作、大集成的新局面;二是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企业化转制,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结合。四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努力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协调发展。
●形势与任务(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强大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我国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水平低下等的问题仍很严重。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而且影响着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2005年必须紧紧抓住教育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努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的改革步伐。
扩展阅读
从宏观经济看中国股市 2023.03.28
一、国际问题1、次贷危机美国此次次贷波及面比较大,尤其是对欧美等国家,影响非常广泛,对中国除了一部分银行由于购买美国的次贷产品受到一定的影响之外,其他更多的是来自于美国次贷的间接影响。2、高油价油价已
作者:冯涛详情
经济危机下培训公司的应对策略 2023.03.24
系列专题:培训公司成长之惑 由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席卷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角落,当然中国不能排除在外,各行业、各领域都多多少少受到影响,当然培训业也不能幸免于难。培训产业作为一个服务业依托
作者:董栗序详情
领导者抓工作重点的艺术 2023.03.24
领导者应该做领导该做的事。领导者是透过下属在做事,而不是凡事自己亲历亲为。根据20:80原则,领导者应集中精力抓产生80绩效的20那块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高效高能,使工作卓有成效,创造出好的业绩。领导者
作者:董栗序详情
深度“悦己”成女性消费趋势,要发掘她 2023.03.13
深度“悦己”成女性消费趋势:据北京日报,在第113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2年中国女性消费报告》显示,2022年,平台上女性消费者整体成交额增速大幅领先男性,
作者:杨建允详情
商业经济精神的核心(6)(7) 2023.02.03
商业经济精神的核心(6)客观的说,虽然当下的中国企业家群体,暂时还没有达到控制资源能力,但是却已经明显的表露出这个部落在对于大众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很显然的正以一种不易觉察而又迅猛的速度态势在蔓
作者:张恒详情
《看不懂的全球经济》前言 2023.02.0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经历了次贷危机苗头显现、金融体系局部出现问题、逐步强化、全面爆发、迅速扩散的一
作者:朱磊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厂家招商准备工作之沟 5
- 2太古可口可乐第2期降 15
- 3一定要脱离产品谈招商 19
- 4员工不是被招聘进来的 29
- 5姜上泉老师:降本必增 16
- 6西安王晓楠:2024 1458
- 7辅警或迎来转正新契机 43
- 8西安王晓楠:辅警月薪 55
- 9什么是小型门店的底层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