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抵挡的感官营销

 作者:聂继军    114

人的感官在一次又一次的刺激下,心智开始发生变化,购买行为从被动变为主动。这一切的不由自主行为是为什么呢?是谁制造了这一切的诱惑呢?

闻着星巴克飘出的咖啡浓香;抚摸着iphone手机精致的机身;听着苏荷酒吧演唱的原创音乐……当诱惑不再是来自于商家的自我标榜,而是来源于消费者感官体验之后,心智得到充分的满足时,一种有别于传统营销的新型营销模式诞生了,这就是“感官营销”。


所谓感官营销是指品牌经营者在营销过程中,利用人体感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开展以“色”悦人、以“声”动人、以“味”诱人、以“情”感人的体验式情景销售。从本质上来看,感官营销是传统营销与体验营销融合后的一种创新。仔细窥探市场不难发现,感官营销已经成为众多知名品牌智赢的成功密码。


“二维”营销跨入“五感”营销

传统营销模式中的通过品牌形象建立来促进销售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消费者从十年前平均每天接收3000条广告信息,到如今每天接受5000多条信息,早已产生了“免疫力”,也不再那么容易被单纯靠视觉和听觉的二维传播手段所打动。

感官营销的出现弥补了二维传播手段的不足。研究表明,除了视觉和听觉外,我们还有触觉、味觉、嗅觉等信息储存方式,只有同时调动人的五种感官,才能保证对事物的接受程度达到最大化。感官营销就是针对消费对象的“五感”,打造相对应的品牌特质,让消费者与品牌的每一个接触点都能感受到品牌的差异化个性,对品牌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体验认知。

人的感官具有与生俱来的记忆天赋,会主动地为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决定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感官营销通过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融入能够带给人们感官刺激的成分,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主动感知产品的属性特点,得到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全方位满足。这种感官体验不是强迫的,而是“不由自主”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感官营销成为企业智赢密码

从定义来看,感官营销就是围绕着人最基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而制造的一种营销策略。那么,这五大元素在感官营销中具体是怎么运用的呢?

视觉营销

当提及“麦当劳”、“肯德基”、“悉尼歌剧院”这几个词时,你脑海里是否正在闪现金黄色的“M”形门、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标识和似白色风帆的外形?这是因为我们常常通过视觉获得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蓝之象企划机构营销工具中所提出的“0.7秒视觉营销攻略”认为,对产品的包装、色彩、象征符号、品牌广告和公司形象等因素都需要有科学的系统性设计,无论是在颜色还是立体形状上,都能带给消费者一目了然的视觉记忆。

聪明的消费者永远不会辨别错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产品形象。为什么洋河蓝色经典酒能够迅速地在消费者心智中占居位置。为何孩子们总乐意看到穿着红衣服戴着白胡子的老人发出开心的笑,因为在他们的梦中只有圣诞老人的礼物最可爱。

当前,视觉营销已经在市场中被运用的淋漓尽致。

听觉营销
 感官 抵挡 难以 营销

扩展阅读

在位于北京CBD中心的一个由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里,记者见到了刚刚搬来此处办公的凤凰网COO李亚。  在见到李亚之前,他微博上题为《保卫方舟子,捍卫韩寒》和《当求真遭遇为善:超越韩战》的博文给记者留下

  作者:李欣详情


传统企业转型数字化营销面临着哪些难题? 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接触终端用户,了解用户的本质需求,进行精细化运营,从而发掘用户的更大价值。 但是,百分之90多的传统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

  作者:杨建允详情


不管是传统品牌方,还是电商品牌,都很依赖渠道商或者平台方,都无法直接触达用户。所以对用户不敏感,无法感知用户的真实需求,所做的市场营销活动,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有人问,DTC和传统渠道的逻辑有什么区

  作者:杨建允详情


作为厂家的管理层,为了规范销售人员的工作行为,提升效率,助力销售,会编制一套营销规范管理制度出来,内容厚达上百页,所包括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诸如厂家发展历史,行业状况,相关法规,厂家文化,品牌故事,产

  作者:潘文富详情


据贵州电视台旗下民生栏目《百姓关注》报道,端午假期,“村超”举办地贵州榕江县共接待游客35.89万人次,同比增长345.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4亿元,同比增长404.55。据机构预估,受“村

  作者:杨建允详情


如今中国网民上网的主流行为已偏向移动化,用户的媒体消费形态也逐渐向移动端转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

  作者:李欣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