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 企业管理亦然

 283

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亦然

──企业管理之道
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较为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薛永新

 道家的历史有多长?如果以老子为始祖,按一般的观点认为大约有二千五百年了;如果以作为宗教的道教的产生算起,则要晚一千年左右。但是,从老子上溯到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甚至更早,在《易》、《素问》中就充满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后人将其尊为《易经》、《黄帝内经》,是道家必读的经典。可见,道的思想由来已久,贯穿了我国历史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
 自从汉代产生了道教以来,道家思想传播过程中逐渐披上了一层层宗教的神秘外衣,但这是过去的事,并且道教的宗教活动并没有改变道家思想的实质。因而,在近代的一段时期内,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人们再次、并更进一层认识到道家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八卦启发莱布尼兹创造了二进制原理,成为现代科学特别是电脑科学的先驱,而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则直接受益于东方道学。正如一些西方科学家惊叹,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过是证明了两千年前东方圣人的学说。道,不再是虚无缥缈、高不可攀的,而在这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发现,用什么方法才能发现。作为哲学的道的观念,必将在各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这当然包括在治理国家、社会方面起积极作用,也包括在治理企业方面起积极作用。
 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文字就是说什么是“道”,关键在于“自然”二字。老子所说“自然”并非“大自然、自然科学”中之自然,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自”即自我本身,引申为本身、本来,再引申为自在本身;“然”即样子;“道法自然”就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即“自然”,“自然”就是道,它不需要效法谁,它就是规律,就是准则。所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和《道德经》开篇之句“道可道,非常道”遥相呼应。概而言之,这段话是说“道”所代表的是整个宇宙之源之本。所以说不论是个人、家庭、企业、国家乃至宇宙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道的法则,道的范围,道的作用。换句话说,企业和国家一样,都处在“道”的作用之中;治厂和治国,都需要明明了了地掌握治厂之道、治国之道。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道藏》囊括了道家的全部著作,其理论核心就是五千余言的《道德经》。顶着紫气,骑着青牛西去流沙的老子,为中国的文化史写下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为此产生了众多的学派,如儒家、法家、墨家、农家、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学派,无不得益于道家,从道家思想中吸取养分,是道家的繁衍、变化和反对。孔子问道于老子,李斯、韩非受教于大儒荀况,《公孙龙子》将《老子》的变化原则发挥到了极至,《孙子兵法》可看成是《老子》的兵学详解,尤其历来的兵家如张良、孔明、刘基等,乃至小说中人物如吴用,在中国人的舞台上无不是道冠高矗,一派道骨仙风的模样。
 再将话题扯远点,从汉初黄、老之治开始,细读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历代统治者治国之秘诀可归结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倡明的是一套,实际奉行的又是另一套,正统的道家思想才是他们的指导思想。汉初自不待言,即使是汉武帝时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政略也未必如此,更何况刘彻颇好神仙之道。南北朝时释道之争而释道互补,唐初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尊《庄子》为《南华经》等等。道家的谋略思想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孙子兵法》的推崇,在我们看来不如说是道家思想大放异彩。
 其实这些都取决于道家思辨的合理性。道学的整体内容就是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因地、因人、因时、因势、因需、因运向各个方面伸展,从道出发,也向道回归。道的眼光是发展的、变化的、对立统一的、大宇宙观的、螺旋上升的;阴阳是互变、互育、互化、互补的。这是从大道理来说,具体到实处,它给人们的影响也是言之不尽的。上面我们谈到了历史上“道”的思想在政治、军事中的发挥与运用,下面我们着重谈谈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亦然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流传甚广。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家们,而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要人物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说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这段话,用以阐述论证他的治国谋略。法国也曾有一位女政治家直接把老子思想作为其参与竞选的指导原则。哲学家尼采曾把老子的思想比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不少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及其他东方人的思想启示。
 在世界各个文明大国中,《道德经》的各种译本,在一个国家里就多达六、七十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基督教的《圣经》,其次便是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世界上各个文明大国,都从老子那里汲取了许多治国思想。并且,新近的研究表明,各国人们又不约而同地将老子的政治思想,推广到企业的管理之中。这似乎是时代进步的趋势,也表明了“道”的思想的运用前景十分广泛。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燥动;这样煮出的东西,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烦躁,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有为”),最后煮出的东西“一包糟”,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统治者治理国家,企业主治理企业,道理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因为,一个工厂几十人至上万人,国家几亿人,如果制度朝令夕改,老百姓就无法适应,大家的行为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才好;人心即乱,社会就大乱。如果制度稳定,职工就会心情稳定,就会专心于工作,出大成果。“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化表述。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展开。而这个“展开”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它的根源,即“道”。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接着往下分析便清楚了。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这一章的完整表述如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一章完整的意思我理解是这样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本章的中心思想。具体说,它是一个在关于“治理”的思想。字面上讲是关于“治国”,实质上讲,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包括大一点的社会(国家)、小一点的社会(比如某省、某州、某邦、某民族)和再小一点的社会(比如企业集团、企业、行业等等)。而这个有关“治理”的思想的精华在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包含的思想方法和道理。这个方法、道理就是:要像烹小鱼一样,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社会。
  谁掌握了这个道理,并运用这个道理去从事社会治理的话,谁就是“以道莅天下”。他就是以“道”的身份莅临天下了。这样,老子继续阐述了这样做的结果。
  他说: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意思总起来是说:以烹小鱼的方式治大国,像这样“以道莅天下”的话,连鬼神都起不了作用了,连鬼神都不会“伤民”了:不仅如此,不仅鬼怪不“伤民”,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管理者)也不“伤民”;为什么圣人也不“伤民”?因为他像烹小鱼一样在治国,怎么会于民相伤呢?这样,鬼神和圣人都“不伤民”,“故德交归焉”。意思是,人民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泽了。这样,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时,天下也就治了,民也安了,国也泰了。
  这里,我们看出这样的思路:“无为”就是“道”的运用,运用的结果就是“无不治”,这符合“道法自然”的无为规律。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喻意深刻而又表述简明地向我们揭示出为政的关键之所在。要保证一个社会(大社会、中社会、小社会)的平安和繁荣,治理者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要清净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降临。如果为政者以个人的主观意愿,随心所欲地改变社会,朝令夕改,忽东忽西,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接着就是人心大乱,社会大乱。相反,如果为政者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一如既往得到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的话,就会收到国富民强之效,这样连外敌也不敢加害于我民。结果就是达到了“无不为”和“无不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思想运用在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情形和原理也是一样,治厂如治国,“道”的规律运用于“治厂”时,法则是一样的。
  我的体会是:企业规章、大原则不能变,只能因时间推移、市场演变和大小、软硬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小调整”和“小改变”。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较为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例如我们恩威公司,“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企业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会变的。无论我们是生产“洁尔阴”,还是生产“心血通”,我们生产的花色品种可以千变万化,但我们“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宗旨是不会变的,我们“解除众生疾苦”的立业选择也是不会变的,我们“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的精神理念也是不会变的,我们“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也是不会变的,我们对技术精益求精、对质量严上加严的大原则也是不会变的,我们“为众生服务”的企业信仰也是不会变的,我们“制度之下、情感之中,让人尽情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用人原则,也是不会变的……
 尽管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都在变化,企业生存大小环境、软硬环境都在变化,我们企业的治厂方略都是不变的。我们只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针对不同的先决条件,作出一些小调整,而且这些小改变所依据的,仍然是我们不变的各种大原则。例如无锡出现假洁尔阴,混入市场,我们采取措施将当时市面上已售出的、未售出的真假“洁尔阴”全部收购回来,虽然公司损失数千万元,但却杜绝了假货烂市,维护了消费者和医疗机构的利益。这种措施,就是根据我们公司不变的宗旨、原则和信仰,临时制定的应变方略,也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在枝节方面的“小改变”、“小调整”。
  我们这样做,仍然是“无为”的。
  (二)以无事取天下——企业“无为”的外部模式
 在看待企业的外部关系方面,我们不赞成所谓“商战”的提法,我们不主张“竞争”。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从“道”的立场上看问题,你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欣欣向荣,那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为”之中顺应了规律、顺应了“道”的缘故,不是“争”的缘故。
 市场的繁荣与否,其道理也是一样,要紧的并不是彼此“战斗”、彼此相“争”;要紧的是看谁更能顺应社会规律、市场规律、众生的需求规律等。
 要顺应这些规律,要紧的并不是在市场上找对手与之相“争”、相斗,要紧的是各自去认识这些规律,做到自觉地服从和顺应这些规律。在本书其它章节,我们一再谈到,市场的真相是它接受真实的有价值的奉献,你生产的东西是社会众生急需的,那么,你的产品就是一种奉献,你就自然有市场。相反,你生产的东西是社会众生所不需要的,那么,你的产品就不是奉献,而是一种对资源和资本的浪费,也是对劳动的浪费,同时,它还是社会的负担,这样当然没有市场可言。
 这里,衡量和检验的标准,不是谁比谁更会“争”,谁比谁更善于“商战”,而是看谁找到了市场的奉献点,并拿出了实际的奉献,说穿了,这是看谁更能自觉地、全心全意地顺应客观规律。
 所以,在市场观念建设中,我们提倡把“竞争”改为“竞赛”。因为,“争”就会把人们思想搞乱。一个“争”字,把人们注意力、精力都引到了歧途上,使人们忘记了去研究市场的根本问题(即向社会众生奉献他们所需),而把力量用到了企业间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以及不择手段等与众生利益无关的问题上去了。这导致企业走弯路,使企业不是直接面对消费众生,而是首先面对别的企业。特别是当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之后,别的企业“争”字当头,直接面对成功企业,展开生死争夺,不惜搞假冒伪劣,甚至搞剽窃等,为“争”一个私利,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扰乱了产品的奉献规律,不仅使消费众生及社会利益大受损害,还会对那些因真诚奉献而赢得市场的成功企业形成非正常的打击……
 这样搞,市场也许会很热闹,但不是真的繁荣。真正的市场繁荣,应当是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而且全是人们正好急需的。如果一个好的产品出来,受欢迎,于是大家群起而仿冒,这算什么繁荣呢?人家在一个方面开发出新产品,人家瞄准了公众的急切需要,那么,我可以在另一个方面着手,去瞄准公众另外一个或多个急切的需要,全力以赴,开发我们的新产品……这就是我们谈的“竞赛”。不是彼此在同一个点上相争,而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各自大显身手,比赛谁能为社会众生提供更多货真价实的服务,比赛谁对社会众生的奉献更大、更多、更切合社会众生迫切的利益需求。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社会和众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范围很广。我们搞企业、搞经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满足社会及众生所有的需求。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竞争,会使企业盲目地集中在某一个点上,在这个点上乱争,而置社会众生广泛的需求于不顾。这对谁都是没有好处的。对社会没有好处,对众生没有好处,对企业更是没有好处的。为什么这样讲?——
 在本书其它章节,我们提出:企业的天职是为社会、众生生产物质财富,本章我们讲,企业的天职不是彼此相争斗。如果企业界都把重心放在“争”上,那么,社会众生所需的多种多样的物质财富又由谁去生产呢?不从事物质财富的生产,企业又哪里还能算得上是企业呢?
 社会需要众多的企业,是因为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争”字,把众多企业凝固在一个“看好”的焦点上,这种情形,我认为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是一个企业,如果我们这个企业真的想发展、壮大、长存于世的话,我们该怎么看待市场、怎么介入市场,怎么开拓和获得市场呢?
 我认为,对企业而言,最明智的市场谋略应当是:“以无事取天下”。
 “以无事取天下”是老子《道德经》中又一流传甚广的名言。“以无事取天下”是“道”的发挥和运用。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以无事取天下”,也是相同的道理。
 在市场领域,“以无事取天下”,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说不要去“争”。“争”就导致自我混乱,“争”就使自己脱离了市场的根本,“争”就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到了“奉献”之外,“争”就是“有事”。有事者难以取天下。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自己去了解社会众生新的、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在公众的“利益需求点”上做文章,设法去满足这些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把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在这个“没有竞争”的点上,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开发,拿出公众满意的产品。这样的新产品上市,市场自然就是你的。这个意义上讲,你是用新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谁又能与你“争”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就是在这样的“无事”(不争)中取得的。
 以我们公司的“洁尔阴”产品为例。如果在我们开发生产“洁尔阴”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了相同产品的话,那我们就绝对不再生产“洁尔阴”了。已经有了,我们又去搞,这就是“争”,就是“有事”,就取不了天下。“以无事取天下”的道理,用下面这段话表达更易于理解——
 “洁尔阴”之所以覆盖全国市场,并且远销海外(取了天下),就因为“洁尔阴”被我们公司创造出来之前,从来就没有“洁尔阴”这个东西,并且,从来就一直有广大的患者在痛苦中等着它的诞生。……整个过程,我们没有跟谁去争什么……
 —以上,我理解就是“道”的思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以不争取天下,这是市场本身的规律。
 不与任何企业竞争,只与他们竞赛,以无事取天下,这是企业无为的外部模式。
(三)我无为而民自化——企业无为的内部模式
  “道”的“无为”原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思想,落实在企业的内部运行管理中,是什么样情形呢?
  我认为,除了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企业宗旨”、“企业理念”、“企业信仰”等企业的基础软件系统,应当正确、坚定、长期不乱变而外,最后归根结蒂,还落实在围绕质量标准,制定出操作规程,即工作标准;然后,针对工作标准,制定操作法;让每一个岗位均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制度、岗位、职责明确后,要让员工竞选自己的岗位。有什么样的才干、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岗位。上岗后尽情发挥。职工在上岗时,对不合理的规程和方法加以改进,改变原规章。这样,就有了职工的参与性;工作时,应对职工用之以情感,这情感是在制度下的。
  这样做,是让职工在企业的内部运行中“自化”,企业领导层无须过多地干涉他们,因为制度、原则、操作规程都已经建设好了,企业的运行也就有了基本的轨道了,而这个轨道又是围绕质量标准展开的,只要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结果自然是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何况我们说,每一步的操作规程、每一个岗位上的操作法,都已是具备了可操作性、可控制性的。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过多的干涉的话,反而会出乱子,就像煎煮小鱼时,过多地翻动反而使鱼肉烂掉一样。其实烹小鱼时,只要火候对、调味份量适中,什么东西先下、什么东西后下,这些“规程”正确,结果就能拿出色鲜味美的上品来的。
  国家的治理也是这样的,一些基本的大法制定出台,一些机制形成之后,治理者也就不再过多 地对基层采取干涉,因为大的法则、大的制度、大的机制,只要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而且又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且它们又是围绕着国富民强这一大目标展开的,那么,社会各种力量无论怎样活跃,只要它们是在国家管理所给出的各种轨道中就行,就能够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正是建立这样一些轨道。有了轨道,就欢迎各种力量尽情地在轨道上来发挥了。
  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也都集中在这种可供员工积极发挥的“内部轨道”的建设上。这些轨道要像渠道一样,员工的才干、能力就像水,水通过渠道(员工的“能动性”通过可操作的规程),流向渠道的终点,去灌溉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产出高质量产品。
  这样的渠道建成之后,日常管理工作中,问题就不是很多了。剩下的问题主要就是疏导了。哪一个环节有什么不畅,疏导疏导就通畅了,这种疏导往往是情感性的、思想性的,所以我们说,是在制度下适当运用情感。其目的,从生产者角度讲,是要让员工发挥才干,发挥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能力;从生产本身的结果讲,就是要多出、快出高质量的产品。
  总之,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宗旨凝聚人,以“为众生服务”的信仰坚定人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要为企业所有员工发挥其才干提供一整套操作规程、操作法,使他们的力量能够汇于一处。这是企业无为的内部模式。它能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尽情发挥,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作用。
<四>“治大国若烹小鲜”对企业领导提出了哪些要求
  作为一种由“道”发挥出来的治国(治厂)思路,“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对一个企业领导来说,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按照“道”的思想,提高领导者素质。
  企业领导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首脑”,正如国家领导是国家一切行为的“首脑”一样。为什么说是“首脑”?“首”就是脑袋,“脑”就是脑子;这是把企业和国家比喻作一个人,人的行动主要在四肢、身体,但指挥四肢、身体的却是脑袋、脑子。这是行为的指挥中心。也是判断外部世界的判断中心。
  一个人的头脑开发得怎么样,装有多少知识,思考过多少问题,拥有多少正确的见解,能否对环境事物作出有效而正确的判断,能否给自身行为作出正确的指挥......这些就是个人的素质,这个素质决定了个体行为在现实中的命运。
  同样,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首脑”的素质怎样,往往决定了企业(国家)的命运。
  那么,按照“道”的思想来提高领导者素质,这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领导者除了应具备其它的各类或某类专业知识而外,要做领导人,就还得增加一门新的学问,那就是对“道”要有认识,对“道”的各种法则要有认识,对“道”的哲学原理及在当代的运用问题要有认识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道”所反映的是一般规律,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那里,都有过很多论证。而“治大国若烹小鲜”又表达了“治理”上的一般规律。但是,要真的理会“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还是得从对“道”的领悟开始。理解了“道”,理解了“无为”,对“治大国若烹小鲜”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②企业领导人应当崇尚规律,崇尚对规律的顺应。要“以顺应规律为重”,不要以个人欲望为重。煎烹小鱼,就要尊重烹小鱼的方法 。领导者在面对诸如利害得失荣辱兴衰的对立选择时,要站在顺应规律一边,不可站在自身贪图等主观欲望一边。面对企业管理,要扩大知识面,要在大的方面,根本的方面做文章。根本的文章做好了,就要胸有成竹,不要乱作乱为,要像高级厨师一样对烹小鱼胸有成竹。他为什么能胸有成竹,因为他认识到烹小鱼的规律,并打算顺应这一规律。
 企业家只有在认识清楚企业管理的规律之后,才可能对管理胸有成竹,不乱作妄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就反映了治国治厂的规律。企业领导人,应当努力掌握这条规律,并在运用中使之具体化、现代化。
   ③企业领导要亲自参与顺应规律的工作,并在这项工作中亲自主持“火候”。“烹小鲜”并不是一点也不翻动,该翻动时,还得翻动。这也是客观规律。企业家要带领整个企业顺应这些规律去发展,他必须亲自(无人可替代)站到规律面前去,引导企业行为朝着顺应规律的方向发展。
  我们知道,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企业也不例外。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道德经》第二章)。从企业管理角度讲,这些论述启发我们,要我们认识到:我们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存在着诸多的对立关系,这些对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本身就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企业领导所要做的恰恰是:要善于引导对立面的转化。怎样引导呢?依据规律,顺应它。这个规律,就是“烹小鲜”,就是“无为”。按这种规律去引导对立面的转化,企业获得的将是正面的效果。
  具体说:企业处逆境时,只要根本上是对的,就要沉得住气,要明白“无”可以成为“有”,“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积极创造转化的条件,使之向正面效果转化。而企业处顺境时,也要明白“有”可以变为“无”,“成功”可以转为“失败”的道理,因而不骄不躁,清静无为地去根据规律办事,创造相应条件,化解矛盾。
  企业家在用人问题上,也不可过分“翻弄”。
  任何企业,都涉及用人问题。大一点的企业,还有上层、中层、下层管理干部之分。用人的得当与否,也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是企业成败的一个内部关键因素,不可不作讲究。
 根据“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企业首脑在用人问题上,也应当采取“无为”的立场,坚持“烹小鲜”的态度和技法,不要随时乱“翻弄”。一般而言,企业在发展干部队伍时,先就应将干部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看清看准。经认真考核、试用证明其胜任并合符企业道德要求的,就应大胆任用,只要没有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应长期使用,支持其开展工作。工作中即使出现小的失误,也应宽容、谅解,协助其纠正。而对那些过不了考核关、试用关的,或者过不了道德关的,坚决不用。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总地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用在企业用人问题上,就在于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任人唯贤,创造宽松、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
 企业家在项目选择上应采取的态度立场。
 根据“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企业经营项目的选择,也应采取“无为”态度。确定一个项目究竟是该上还是不该上,应依据“是否是社会众生的迫切的利益需求”这一准则来决策。属于社会众生的迫切需求,急众生所急的项目,就上,反之不上。一旦决定,不要轻易改动。朝秦暮楚,东一下,西一下,是办不成事的,结果只会是负面的。
 只要认定所选的项目是社会众生所需要的,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条件,又是办得到的,认准了,选定了,就应“守中”、“抱一”,按照既定的道路,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地前行。如果了解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合于“道”),就要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使该产品早日问世。凡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这样一定会有好结果。
 相反,如果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成天忙于变更项目,过分有为,也就违反了“烹小鲜”的规律,结果一定是“一包糟”。
 “治大国若烹小鲜”给我们的启示,当然不止这些,篇幅和水平关系,我们只谈到这里。
 企业管理 若烹小鲜 亦然 大国 管理 企业

扩展阅读

2024年3月6日,浙江杰诺电器精益管理项目启动,杰诺电器董事长、总经理、总监、经理等30多位经管人员及降本增效云学院(深圳市财智菁英咨询)3位咨询导师出席了项目启动会。杰诺电器2024年精益管理项目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年1月23日,浙江立久佳运动器材精益管理第5期项目启动,立久佳董事长、总经理、总监、经理等20多位经管人员及降本增效云学院(深圳市财智菁英咨询)3位咨询导师出席了项目启动会。立久佳运动器材20

  作者:姜上泉详情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起源于IBM,是一个中高层用于战略制定与执行连接的方法与平台。至今,华为对该模型的实践应用深度与广度,已经远远超过IBM。华为不仅将这个模型应用于公司

  作者:曹扬详情


直奔主题,考虑投资开家烟酒店,并当成公司的客情管理中心来运营。当然了,老板也许压根就不是做烟酒行业的,也不是做零售的,甚至还看不上这点零敲散打的零售生意。为啥要开个烟酒店呢?换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指望这

  作者:潘文富详情


2023年11月3日—11月4日,在美丽的厦门海滨五星级万丽大酒店,来自福建省15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60多人参加厦门市降本增效系统企业家研习营。研习中,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微企业要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仍

  作者:王京刚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