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与企业经营(ppt)

  文件类别:营销资料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69K

  下载次数:322

  所需积分:5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国际环境与企业经营(ppt)

国际环境与企业经营


第一讲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趋势。

江泽民 :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辩证地看待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中国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并学会趋利避害。


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
国际贸易发展新特点
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
经济一体化发展新特点
企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思路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
2、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3、 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产品内分工)


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
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

国际服务业转移也已蔚然成风,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转移的工作岗位动辄成千上万,业务金额则以亿美元计。
跨国公司是服务环节国际转移的主体。如微软、Intel、IBM、GE、花旗集团、American Express 美国在线等行业巨头。

美国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要成因
全球经济大规模客服化
网基服务业发展
互联网泡沫破灭
人口老龄化
国际制造业转移示范效应


新一轮产业调整和布局是围绕着全球经济大规模客服化这一基本趋势展开的。企业组织发展模式从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向大规模客服化(Mass Customization)的转变,是20世纪末以来最重要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之一。这一趋势中的三个重要组织技术性内容,即客户满意度导向、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群层面的竞争,是理解跨国公司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切入点。(李志能,《国际贸易》杂志2004年8月号)


分工细化使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被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
国与国之间的优势也将更多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



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前三代制造业中心的特点
国际分工新特点与第四代制造中心的形成(特点:环节分工)
中国可以成为新一代制造业中心


廉价优质的劳动力,仍然是我们现阶段最大的优势。现阶段引进的不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实际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调整的过程中,越来越把主要的资源与精力集中到自己竞争力最强或者附加值最高的核心业务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上,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相当数量的制造行业出现了零部件模块化的趋势,这使得组装加工变得越来越容易,进入门槛越来越低,这为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参加国际分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积极创造条件吸纳高端产业链,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过来。目前,无论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还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环节,高增值环节大部分被截留在海外。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产业巨头在将生产和销售重心逐步转向中国的同时,也开始将前端的研发设计和采购中心向我国进行一体化转移,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也加快了转移的步伐,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由消费和生产制造业中心向全球高端技术产品产业中心过渡的转型期。

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生产的国界变得模糊起来,产品的国籍也不那么明显了。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罗切斯特市政府原来打算购买一部日本产的铲雪机,后来为了响应购买国货的号召,就改买美国制造的铲雪机。但后来发现,原来想买的日本产品是在美国伊利诺州制造的,而改买的美国产品是在日本制造的。

<<华尔街日报>>想调查哪个品牌的汽车最美国化,结果发现是日本的本田汽车!再如美国的波音747飞机,它是由8个国家的1600个大型企业、1.5万个中小企业协作生产的。空中客车是由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联合生产,法国组装。


日本马自达最新的跑车MX-5,在美国加州设计,在东京和纽约融资,样车来自英国WORTHING,总装在美国的密歇根和新墨西哥,电子部件在美国新泽西设计,在日本制造。
90年代初,美国的日本本田汽车大量向日本出口,本田在美国的产量超过日本本土的产量。2002年,丰田也提出了美国化的战略。
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的60-70%的电子元器件来源于日本公司。据五角大楼报告,美国21个绝对要害的军事系统,整个依赖外国(主要是日本)芯片厂商供应元器件。
台湾(生产)贸易模式的转变
传统模式(三角贸易):
日本进口-台湾加工-出口到欧美销售
新模式(四角贸易):
日本进口技术-台湾设计-大陆加工-出口到欧美市场

2000年中国出口玩具额达55·8亿美元,其中70%以上出口到美国,很多名牌玩具属加工贸易。例如芭比娃娃玩具已有40多年历史,每秒钟销售两个,畅销140多个国家,平均每个美国女孩拥有8个。1996年9月22日《洛杉矶时报》介绍,在美国市场上,每个芭比娃娃玩具售价为9·99美元,从中国进口仅为2美元。其中:原料产自中东,在美国和台湾加工为半成品,假发产自日本,包装材料由美国提供(共1美元),运输和管理费0·65美元,中国得加工费0·35美元。

2004年1月30日《华尔街日报》称,美国经济受益于中国。中国工人的平均月收入只有80美元左右,比美国工人2天的最低收入还少。这造成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最近12个月,廉价劳动力使中国对美国的美元顺差达1230亿美元,是10年前的5倍。但是中美贸易存在互补性。

以总部位于加州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为例,它在苏州有一个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鼠标,在美国销售价40美元左右。其中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零售商拿走15美元,罗技的供应商(如摩托罗拉)拿走15美元,中国只赚3美元,而这笔钱还要工资、能源、运输和管理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个销售人员的收入总额,远远高于苏州工厂内4000名工人的工资。



中国制造业产值世界第四,但从绝对数量看,我国的产值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从制造业的增加值来看,我国是26%,而发达国家一般接近50%。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缺乏有份量的大企业。
我国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门类并不明智,OEM的道路并不丢人,它是当今世界产品价值链分解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国际商报2004年1月31日)

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北京事务所所长酒井宗和分析了2000年中日贸易额858亿美元(中国海关统计为831·7亿美元)构成,发现中日贸易中有50%为日日贸易,即在华的日资企业对日本的贸易,约10%是中中贸易,即中国在日本的投资公司与中国的贸易。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写了一本书,名叫《美国下一条国界》,书中这样写道:全球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市场。哪里成本最低,就在哪里生产,根本不考虑国界问题。
全球制造,全球销售
产业结构转移的规律
中国将成为全球制造的加工厂(基地)
全球制造业价格将向中国靠拢(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价廉物美现象)

虽然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生产日益国际化了,但经济的民族界限仍然存在,产品的品牌是有国籍的。在美国生产的本田车,仍是日本产品。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仍是美国产品。
怎样看待开放条件下的民族产业?
民族产业的界定
民族经济与民族产业
用开放的思路发展民族经济
提倡购买国货有利于经济发展?
保护代价太大
三乐与小天鹅
轿车与手机

二、当代国际贸易的三种基本类型


1、产业间贸易
指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种优势来自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成本差异或生产要素禀赋的绝对或相对差异。
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国际贸易
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3、公司内贸易
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关。因为垂直专业化就是指利用进口的中间产品,去制造最终产品而出口。(为生产而贸易)
三、产业间贸易的理论解释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适应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基础的理论。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分工能提高效率,改进技术,增加生产总量。例如:没有分工,一个人最多一天制20枚针,甚至一枚也造不出。如果有了分工,10人一天能制48000枚针,效率提高近百倍。
因此,每个人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获得分工的好处。
绝对成本理论
斯密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裁缝不必自己做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也不必自己缝衣服,而向裁缝买衣服。每个人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是有利的。国际贸易也是如此。
绝对成本理论
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一国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

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

绝对成本和绝对利益

首先,按绝对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
分工前 分工后
呢绒 2 2·2
酒 2 2·375

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
分工前 分工后
英国 1呢绒 、1酒 1·1呢绒 、1·1酒
葡萄牙 1呢绒 、1酒 1·1呢绒 、1·275酒


再次,如果两国维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一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一单位酒与英国换回自己需要的一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30人一年的劳动。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并不难理解,但是,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却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比较成本理论
在所有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
比较成本理论
什么是比较成本
两国生产两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比例
英葡:酒的成本比为120/80,酒的成本英为葡的1.5倍;呢绒成本比为100/90,呢绒的成本英为葡的1.1倍。
葡英:呢绒成本比为90/100,呢绒成本葡是英的90%;酒的成本比为80/120,酒的成本葡是英的67%。



比较成本是对各国产品的成本作相对的比较,这是比较成本思想的精髓。



首先,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
分工前 分工后
呢绒 2 2·2
酒 2 2·125

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
分工前 分工后
英国 1呢绒 、1酒 1·1呢绒 、1·1酒
葡萄牙 1呢绒 、1酒 1·1呢绒 、1·025酒


再次,假定英国和葡萄牙对呢绒和酒的消费需求不变,在存在国际贸易分工的情况下,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 单位呢绒与葡萄牙换回自己需要的1 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1 单位酒与英国换回自己所需要的1 单位的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10人一年的劳动。
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 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
律师和打字员
乔丹应当去剪草坪吗?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了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一是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
二是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即不同的商品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个国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会便宜。比如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工资(劳动力价格)就低一些,资本丰裕的国家,利息率(资本的价格)就低一些。反之,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当然就高些。如果各国都专业化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那就会得到互利的结果。

比如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优势,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具有相对优势。国际贸易分工的格局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所决定的。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特点就是根据贸易国经济结构中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拥有状况来说明贸易格局和贸易走向。

俄林:
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在别一地区便宜。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商品。简言之,一国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
新要素贸易理论
技术要素说
人力资本说
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传统的生产要素概念仅仅指有形要素,而新要素概念则不仅包括有形要素,而且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无形要素。无形的软要素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
2、产业内国际贸易
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又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全是因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厂商通常不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而是处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因而造成了同类产品的差异化;从需求方面看,是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以及各国消费者的需求有一部分是重叠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叠,是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贸易的必要基础。一方面,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使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效益依托规模优势而不断提高;二是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或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程度。
产业内贸易对我们的启示
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不能仅满足于获取比较利益。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创造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主导产业)
关于重复建设
(同一产业、同一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竞争是竞争的主要形式)
关于进口竞争
3、公司内贸易
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关。因为垂直专业化就是指利用进口的中间产品,去制造最终产品而出口。(为生产而贸易)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贸易
含义: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要经过几个连续的专业化生产阶段;2、分工体系中的经济体从事一个以上的专业化生产阶段;3、中间产品贸易成为垂直专业化贸易的主要内容。(从为消费而贸易到为生产而贸易)
跨国公司的一体化和虚拟化战略
公司内贸易
公司内贸易属于国际贸易,是因为在公司内贸易中,商品的运动超出了国界,贸易的结果对各子公司所在国的国际收支均产生影响。但是,公司内贸易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又有很大区别,公司内贸易的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进行交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价格是跨国公司的调拔价格。从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大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这反映了同一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内贸易呢?就其直接动机而言,公司内贸易反映了跨国公司试图绕过成本过高的外部市场让交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以降低交易成本。
跨国公司之所以能进行公司内贸易,是与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际直接投资,就谈不上公司内贸易。因此,应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四、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企业成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主体。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日渐融合,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再单单表现为贸易优势或投资优势,而是贸易投资一体化优势。

一方面,由于要素流动壁垒的降低,一国企业将无法独享基于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外国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也可以加以利用,从而整合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本国企业也可以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公司内贸易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开展公司内贸易
我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模式:
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的综合商社式
生产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
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的《2003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显示: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2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同比增长5.5%;截至2003年,中国3439家境外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334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金额332亿美元。
人民日报2004年9月8日

案例:海尔在约旦合格工业区设厂,取道中东,直通美国。从海尔的境外投资、产业转移、技贸结合,可以看到中国出口产业的出路。1、立足于自有知识产权和技术;2、开展以转换产品原产地为目的的境外加工装配;3、借重并跻身于区域经济圈和自由贸易协定环境中,以求在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继续发展。这是发达国家曾经针对中国和亚洲四小龙使用过的战略。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主要解释产业内贸易)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要素条件与国家竞争优势
要素的分类
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
国内需求与国家竞争优势
老练挑剔的买主可促进产品高标准的建立
买方的高质量要求会使国内公司感到买方压力,促使其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


波特认为,由于国内买方与公司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他们最容易使公司嗅到最新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并在买方压力下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并确立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方面的高标准,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相反,买方要求越低,容易使厂商安于现状,产品质量,服务提高得越慢。因此,买方市场的培育是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可使国内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能使公司率先意识到新的国际需求的到来,积极从事产品创新,并使公司自身不断升级换代。

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
相关产业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
支撑产业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

一国要使自己的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注意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分布的集中、信息的交流,取得地方经济和集团经济效果,建立起强大的产业簇群。(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时代)
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与国家竞争优势
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其竞争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上

国内竞争与国家竞争优势
激烈的国内竞争不是一种浪费,相反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
减少外国竞争者的渗透
模仿效应和人员交流效应可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
强化竞争程度,促进产业升级
迫使企业走向海外
两组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作用
机遇是指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资成本的剧变(如石油危机、导致石油成本的飚升),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性需求、战争等。
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发展的正常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的竞争优势丧失,落后国家的公司可利用新机会获得竞争优势。
机遇的利用状况根本取决于四种决定因素
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合理性
为什么要取消一切贸易限制和障碍,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因为扩大贸易能给贸易双方带来利益。这种利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静态利益,二是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没有改进的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
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
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出口、进口)
促进一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既然对外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对各国都有好处,为什么各国都要保护国内市场呢?(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
保护手段:关税和非关税
对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影响不一样(产品市场、收入分配、就业;结构调整、经济主权、政治权力、政治稳定等等。)

国际贸易发展新特点
第一,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产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


目前全球年贸易额为6万多亿美元。服务贸易额约为1· 5万亿美元左右。但由于大部分国际服务贸易以出口商在进口国投资设立服务企业的方式实现,未被计入国际收支统计,因而该数字实际上大大低估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总量。

服务贸易包括:运输、国际旅游、国际工程设计与建筑、国际金融、国际保险、国际电讯、视听服务、文教卫生国际交流、专业服务(法律、会计、咨询等)、商业批发与零售服务等12个大类155个项目。
服务贸易产业主要是指技术、智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4种实现方式
过境交付 国外银行为本国居民提供服务
境外消费 出国旅游、留学
商业存在 服务企业到国外开业
自然人移动 出国讲学、行医
姚明是中国最大的单个出口商品
4年1780万美元的新秀合同结束后,2005年有可能获得年薪接近2000万美元的大合同,如果打到38-39岁,工资总收入约在2·77亿-2·97亿美元,扣除税金等,实际收入将在1·8亿美元左右。大约相当于出口大米102万吨;钢材46万吨;电视机239万台;汽车2·1万辆。
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发达国家平衡外汇收支、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重要对外经济政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平均达到70%左右。OECD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已达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85%左右。《服务贸易总协定》达成以来,各国逐渐开放服务业市场。据世界贸易组织专家估计,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还会大大增加。

世界服务贸易从行业上看,占最大比重的是旅游、金融与保险、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和劳务等。如旅游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大的行业。1997年全球跨国旅游人次达6·17亿人次,旅游收入4482·65亿美元。1996年旅游业(国际国内)收入已超过石油、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达3·6万亿美元,约占当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7%。直接、间接依赖旅游的就业人数2.55亿,世界每9个就业者,就有一个从事旅游服务。
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国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将有1.3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整个东亚地区及亚太地区国际旅游者人数可达4.38亿人次,整个将占有31%的份额。2020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可达2万亿美元。

中国不断降低关税,进一步开放市场。 90年代,中国一再降低进口关税,关税水平从43%降到2004年的10·4%。进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97·68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55亿美元,增长6·8%;进口2436·13亿美元,增长8·2%。

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620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出口3255·7亿美元,进口2952·2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上年的第6为上升到第5位。



2003年,我国外贸总值高达8512·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7·1%,为1978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进出口双双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居第4位。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55·3亿美元。

2004年1-8月,中国对外贸易额达722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2%。其中出口3605.9亿美元,进口3615.4亿美元,分别增长35.8%和40.8%;累计贸易逆差9.5亿美元。8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达983.1亿美元。资料显示,2001年度,中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国际商报9月14日)

2003年,中日双边贸易额1335·8亿美元,同比增长31·1%,日本连续11年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额1263·3亿美元,同比增长30%。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2亿美元。同比增长44·4%。
我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其中与东盟和韩国的增长速度都超过40%。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情况
1、银行服务:截至2004年2月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1家营业性机构,其中84家已经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批准外资银行在华设立211个代表处,外资银行的贷款余额已经超过200多亿美元。从2003年12月11日起,中国将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3个,开始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述城市向中国各类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

2、保险服务:截至2004年1月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62和保险营业机构;保险业开放城市已经超过10个。
3、证券服务:截至2004年1月底,已经批准设立外资基金管理公司11家。
4、分销服务:截至2003年12月底,已经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70家。
5、法律服务:截至2004年1月底,已经批准设立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处168家。

第二,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商品大量涌现。
制成品、半制成品贸易增长迅速,而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服务贸易贸易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

第三,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加强,国际贸易已从过去的发达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场所。在战后的世界贸易中,增长最迅速的是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与此同时,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国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从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来看,从战后50年代到60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的特点是自由贸易,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有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国际贸易的垄断化进一步发展。但是,乌拉圭一揽子协议的签字生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诞生并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预示着一个相对自由贸易的新时期的到来。
历史上三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第一次是1875年前后(垄断产生时期)
第二次是1929-1933年大危机时期
(超贸易保护政策)
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3、1975两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 新贸易保护主义
三次贸易相对自由化浪潮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 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
二次战后时期(1948-1973,GATT的推动)
WTO成立以后(1995年后)

五、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流量

2000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为1·3万亿美元,其中4/5的FDI进入了发达国家。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2001年的海外直接投资仅为7810亿美元,比上一年的1·3万亿美元减少40%,是1991年以来首次下降。 2002年FDI仅为6510亿美元,下降21%。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跨国界的企业并购数量减少是主要原因。(国际商报2003年1月30日;10月18日)

据《国际商报》2004年1月15日报道,2003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与2002年相比略有增长,投资总额约为6530亿美元,标志全球直接投资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如无意外,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可望突破7000亿美元。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共有跨国公司6.5万家,拥有子公司87万家,投资存量达7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子公司创造附加值3.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10%。2002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高达18万亿美元,是同期世界出口额的2.25倍。国外聘用员工5300万人。
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自然资源导向型
生产要素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替代市场型
研究开发型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 最新概况
截至2004年8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94025个,合同外资金额10369·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5450·29亿美元。



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其他因素,国际产业和资本迅速向中国转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种转移适应了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也是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正确战略的结果
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的特点
新一轮国际资本与产业转移与形成新的世界工厂相联系
新一轮资本与产业转移与新经济中的高科技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相联系
新一轮资本与产业转移与新的城市中心的形成相联系

各国投资政策自由化深入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初的数据显示,旨在促进和保护外国投资的双边协定的数量在90年代激增5倍,达到1857个,参与的国家达到173个,而在80年代末,双边投资协定的数量仅为385个。1991~1997年各国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750次调整,其中95%以上是放松对外资管制的。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生效,标志着多边性的国际投资框架得以建立。

2002年,70个国家调整了国内投资体制,涉及到248项政策措施,其中95.2%有利于外资流入。
(国际商报2003年10月18日)
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趋向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经济一体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是指在组成贸易集团的成员国间逐步取消所有歧视性贸易障碍和其他非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无阻碍流动,并为此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特惠贸易协定。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障碍比非成员国要低,少数有选择的商品也可能撤除所有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这是经济一体化最松散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相互取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障碍,实行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但各国仍保留独立的对集团外国家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为防止集团外国家的商品通过贸易壁垒较低的成员国进入自由贸易区,通常在成员国之间的边境上仍保留海关。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除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外,还统一了对集团外国家的贸易政策,对集团外国家实行共同的、统一对外的关税壁垒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这时,成员国之间不再设有海关等机构。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共同市场。在共同市场内部,不仅实行关税同盟的各项政策,即实行成员国内部的自由贸易和统一对外关税政策,还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经济联盟。结成经济联盟的各成员国除了实行商品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外,还包括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如社会福利政策)的协调一致。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完全经济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比经济联盟更进一步。它除了要求成员国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人为障碍外,还要求在对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完全一致,并建立起共同体一级的中央机构和执行机构对所有事务进行控制。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事实上几乎等同于一个扩大的国家。这种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迄今尚未出现。


一体化的几种形式,是理论上的抽象。实践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兼具几种一体化的特点
实践中不存在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过渡的必然性。
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静态效应。指假定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经济一体化对集团内国家贸易、经济发展及物质福利的影响
动态效应。指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贸易及经济增长的间接推动作用。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当关税同盟中某成员国的一些产品被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品所替代时,便发生了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如果一国因参加关税同盟,使得原先的贸易关系由区外转向区内,甚至由原来从外部世界进口价格低廉的商品,变为向同盟内成员国购买高价商品,便发生了贸易转移。
无论是贸易转移还是贸易创造,对一体化集团成员都有利。但对成员外国家影响不同。
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
组建共同市场之类的一体化经济集团,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形成共同市场以后,使各成员国厂商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从而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并刺激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一体化经济集团内各企业为了应付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必然千方百计增加投资,以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会吸引集团外国家在一体化区域经济内的投资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APEC
APEC合作方式与原则
合作方式:
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
原则:
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

东盟已经初步建立了自由贸易区
10+3模式
三种10+1模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谈判的正式启动,预计2004年11月结束所有谈判。

2003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计划的启动年,双方贸易往来迅猛发展,达到782.5亿美元,增长42.8%。2005年预期达到1000亿美元。2005年, CAFTA将全面启动,大约7000类商品将逐步实现零关税,预计2010年建成。届时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板块,从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向
一、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和国界将受到冲击
二、形成三大经济圈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出现南北合作型经济一体化
四、资本流动成为经济一体化更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世界贸易将在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双轨制下运行
六、各国的经贸政策将自主决策型向区域或国际决策 型转变
七、运作机制:制度性整合和功能性整合相结合
八、排他性降低,开放性加强
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全面开放(竞争与合作)
通过区域一体化融入全球化
七、企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思路

参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最重要的对策,就是提升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第一,要认真研究国际同类行业、企业乃至产品的市场竞争状况。如果一个行业或者行业的一个细分部分是具有国际化潜力的,那么就意味着该行业是一个全球化行业。

对于有竞争力的企业,行业发展的国际化潜力就是拓展国际市场的机遇;对于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就意味着存在国际化压力。如果一个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需求类似性,那么企业将可以相对容易地把产品卖到其他国家。

因此,行业中这种需求的类似性会推动该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如果本地企业的产品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处于优势,那就可以利用市场开放进行外向开拓;如果不占优势,那么本地企业在就面临进口竞争的压力。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都要认真研究国际上同行业类似产品的市场状况,了解同行的竞争优势,以确定竞争策略。比如在产品竞争国际化的情况下,差异化竞争策略被普遍使用;如果产品无差异,就采取营销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战略。

第二,要努力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要特别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保持和培育。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我国企业应依靠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从而增强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能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例如企业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


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特征是:(1)价值优越性。核心能力应使企业在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上优于对手,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2)差异性。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是其独有的,是其区别与竞争对手并在竞争中成功的关键,核心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企业间的竞争力差异和效率差异。(3)不可仿制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活动中积累的,其他企业难以仿制。(4)不可交易性。企业核心能力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哪样进行交易。(5)替代性低。和其他资源相比,核心能力受替代品的威胁较小。


1、要从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发掘企业已有的核心能力,并不断有效运用这种核心能力。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目前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基于我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成本优势),以及国内市场知识(市场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隐藏在企业资源背后的,是由企业所掌握的知识所决定的配置、开发和保护、利用资源的能力。这是我国企业已有的核心能力,是我们首先必须有效运用的核心能力。


2、要努力延伸企业的核心能力,推动企业从个别产品竞争力向综合竞争力转变。传统的企业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产品生产的能力上。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竞争,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竞争,是差异化的竞争。

企业的核心能力表现为利用企业已有知识和技术把握环境机会的能力,表现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竞争的能力上。我国企业应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将核心能力从生产领域向营销领域延伸,向为顾客提供全方位服务能力的领域延伸。


3、要巩固企业核心能力,适应标准竞争时代。在以往的卖方市场中,生产出来就能卖掉,无所谓企业核心能力;进入买方市场后,产品价廉物美,就能卖掉,企业的核心能力体现在降低成本上;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后,产品只有符合欧美标准才有竞争力。

标准竞争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核心能力表现为适应标准的能力和创造并主导标准的能力。随着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提高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适应市场标准变化,巩固并创造新的适应标准竞争时代的核心能力。


第三,要认真研究国际化条件下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的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阻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政策性壁垒大大降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日渐融合,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再单单表现为贸易优势或投资优势,而是贸易投资一体化优势。因此,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将成为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一方面,由于要素流动壁垒的降低,国内企业将无法独享基于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外国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也可以加以利用,从而整合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可以利用全球化机遇,在整合全球资源基础上,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企业都要有国际化经营的思路,将企业的战略考虑建立在以全球市场为基础的平台之上。

第四,要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通过融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来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跨国公司国际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全球范围内摆布行业价值链,追求其价值链的每一部分都能够在世界上最为廉价的地区有效地生产和运作。加入WTO以后,我国这个既有巨大市场潜力又具有多种可利用资源的开放国家,将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对象。

我们的企业可以通过生产配套产品的途径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目前,跨国公司大都采取本地化战略,愿意在当地采购零部件而不是进口,只要质量有保障,因此跨国公司的配套市场是很大的市场。

我们可以扩大外资企业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通过生产与外资企业配套产品,充分利用外资大项目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从而分享外资企业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利益。如果我们通过积极努力,把国内企业的产品打入这一市场,不仅可以为中上游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而且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出口渠道,把中上游产业带入国际市场。


第五,要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培育企业家,造就具有整合国际资源能力的国际级企业。
中国制造是策略,中国经营是战略
复习思考题
1、当代国际分工有哪些新特点?
2、当代经济一体化有哪些新特点?我们应当怎样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3、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国际环境与企业经营(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