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刘世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刘世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2002-12-09 所谓“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首先是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 应、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然不排除 对产业的某些必要保护,但不依赖于保护,立足点置于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 工合作。第二,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培育自身的优势。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关 键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 争优势。第三,大国优势在诸多优势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新模式中能够形成特色的选 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充分而正确地了解自身现实和潜在的优势。与许多 后起国家相比,我国已初步形成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这算一个优势。此外, 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还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是大国市场优势。这或许是所有优势中最为重要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而且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汽车快速增长的初期,这一基本格局对所有的汽车生产者都 不能不是巨大诱惑。但这里强调的大国市场优势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中国巨大的国 内市场将使汽车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将集中表现在整车装配和部 分零部件生产上。贴近中国市场的独立研发需求也将产生。二是国内市场能够容纳多个 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同时也可以为相当数量的内资和内资为主的企业提供足够 大的竞争空间。三是中国呈现出显著的多层次性,对起步较晚、处在成长中的国内企业 较为有利。 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旨在提高资本密集度、降低劳动密集 度的技术进步有所加快,但就汽车整车的成本构成看,工资成本仍占7%-10%,并且汽 车强国的工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 势,员工的工资加福利的每小时大约在1-2美元,基本上相当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 1/20-1/10。另外,我国拥有一批熟悉制造工艺、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的工资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如果企业劳动生产率低这一状况能随着体 制和管理改进而改变,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将会更为明显。 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尤其是上游相关产业能力。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 铁、机械产品、橡胶加工等,中国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品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一 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值得提出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 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点的增长阶段(在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重点的阶段以后)。在全 球分工体系中,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将会逐步向我国转移。这 一发展趋势无疑会增强中国在生产诸多汽车产品上的优势。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当从现有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出发,立足现 实和潜在的优势,科学借鉴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特别是后起国家的经验,作出符 合发展规律的选择。我们认为,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可以“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进 行概括。 所谓“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首先是立足于开放,具体地说就是在WTO的框架下 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应、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作为后起的发 展中国家,中国当然不排除对产业的某些必要保护,但不依赖于保护,立足点置于广泛 、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第二,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培育自身的优势。前面 述及的诸多优势,基本属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比较优势。在许多情景下,比较优势并不等 于竞争优势。关键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现实和潜在的比 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三,大国优势在诸多优势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新模式中能 够形成特色的。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新模式将会与国际上的开放模式区别开来。 具体地说,新模式将包括以下要点:积极而充分的国内竞争环境。 中国的汽车产业是分散而缺少积极有效的竞争。相对于今后20-30年中国可能具有 的千万辆水平上的生产和销售规模,目前百万辆的生产和销售量表明中国的汽车产业仍 然处在起步阶段,有必要和可能,更确切地说几乎无法避免经历一个以选择优势企业、 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掘市场需求潜力为目标的竞争过程。作为大国市场,也有足够的容 量和能力接受几乎所有具有积极意义的竞争。由于已有汽车产业基础所形成的资金、技 术等进入壁垒,跨国公司的陆续进入,以及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汽车产业的竞争可能 出现与家电行业显著不同的特点,竞争带动产业成长的过程应力求缩短。当务之急是培 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包括大幅度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允许各类负责任的 投资者特别是非国有投资者的进入;进一步打破部门和地区的行政性垄断,形成开放、 统一的国内市场;规范竞争秩序,通过制度建设约束种种限制和扭曲积极竞争的行为, 等等。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新模式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缺少这一条,其他将无 从谈起。如果能够打好这个基础,完全有理由预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也许就是 5年左右),中国汽车产业就会出现一批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其中既包括合 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也会包括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这批企业将构成实现“大国竞 争优势”目标的中坚。以此为基础,应当设定并逐步实现汽车生产大国的目标。 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中国的大国市 场,足以使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上最大的5-6家跨国公司进入。一个重要的政策指向是支 持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入世后关税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可有两种选择,一是对中国整车出口;一是在中国设厂生产。随着 中国入世,应当适时放松或取消对外商投资在股权、国产化率等方面的限制,使其按照 全球战略考虑决定在中国的产业配置,避免大规模的整车进口,或仅为在中国市场销售 而大量进行低增加值组装的局面出现。尤其应鼓励跨国公司整车和零部件向外出口的努 力。另一个政策指向是鼓励跨国公司之间的积极竞争,许多行业的经验证明,这种竞争 对产品更新、加快跨国公司向中国的技术转移、改进管理、降低成本都至关重要。另一 方面,鼓励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加快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支持这些企业与外资开展多种 形式的合作(不仅是合资)乃至战略联盟,尤其要支持其在研发、品牌、营销体系等方 面自主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努力。跨国公司进入与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的自主发展 并不矛盾,中国的市场可以同时为两者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两者之间当然会有竞争,但 更多的将是合作、联合、融合的关系,并最终整体上提高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 期目标。改变以往汽车产业链配置局限于国内(甚至一个地区之内),主要依赖国内市 场和国内资源的思路和方法,分阶段地逐步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 发体系,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放弃全面替代进口的目标,在整车上 有进有出,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部分产品,同时适当进口国内不生产或 不具有优势的另外部分产品,主要是高档车。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广大且处在成长期, 能够支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大规模整车组装生产,并显示出良好的规模经济性。但 在一个适当长的时间后,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产品出口较快增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加 入WTO后将放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要求,部分零部件寻求境外采购,同时,国内有条件的 零部件厂商要尽快向全球供应商的角色转变,逐步进入零部件国际贸易量加快增长的阶 段。在中长期,力争实现汽车产业在开放度相当高水平上的净出口,并逐步提高其在全 球市场上的份额。这将意味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汽车潜在消费需求国,同时也是具备较 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加工制造国。 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首先着眼于适应中国汽车市场 起步阶段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家用车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又是中低 级别的家用轿车。其次,实施这一战略将有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和竞争力的培育。中低级 别的家用车对企业在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要低,或者说进入障碍 较小,这一点对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是一个难得机遇(也许是最后的机遇)。当然, 中低级别的汽车并不意味技术和质量上的“低档次”(所以这里使用的是“中低级别”而非 “中低档”的概念)。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发展,在中低级别家用车上提高技术和质 量的潜力也很大。第三,如果中国在中低级别家用车生产上形成较大规模并具备一定竞 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与中国相近的新兴国家市场上将会赢得较大机会。 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一方面,我国零部件企业受国内整车高国产化率 配套政策的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零部件 生产与整车生产集中于一个集团,零部件生产主要满足本集团内部整车生产需要的方式 。于是,零部件企业大都存在着批量小、成本高、技术开发能力低等问题。零部件工业 重组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改变目前受企业集团和地域限制的状态,使有条件的企业加快 转变为全国性的供货商。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目标是积极参与跨国重组,借助跨国公 司的全球采购和销售网络以及零部件企业的自身努力,使一批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逐 步扮演全球供货商的角色。在中长期,中国的零部件产品进出口额占其总额的比重应高 于整车产品。在此过程中,零部件企业数量相对减少,以模块化、系统集成为特征的零 部件大企业将有所增加,国际上的零部件跨国公司和国内有潜力的零部件企业都有发挥 作用的巨大空间。 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角度看,汽车产业后期国 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进口、KD组装、引进技术和规模生产、趋于成熟4个阶段。目前中 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处于兼有第二、第三阶段特征的时期。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增 值能力,应当成为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始终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但总体上要遵循分阶 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的规律。与大国市场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将会使跨国公司部 分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成为合理选择,特别是满足中国市场特定要求的研发会受到更 多重视。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其次,与优先发展中低级别 家用车战略相一致,应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上率先突破,形成一定优势;同时,随着零部 件企业的重组,应加快提升其技术开发能力,在部分零部件产品的研发上形成国际竞争 力。再次,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研发人才的成长和成 熟,国内的汽车研发力量将更多地介入全球汽车研发分工体系,并成为其日益重要的组 成部分。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刘世锦
刘世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刘世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2002-12-09 所谓“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首先是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 应、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然不排除 对产业的某些必要保护,但不依赖于保护,立足点置于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 工合作。第二,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培育自身的优势。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关 键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 争优势。第三,大国优势在诸多优势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新模式中能够形成特色的选 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充分而正确地了解自身现实和潜在的优势。与许多 后起国家相比,我国已初步形成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这算一个优势。此外, 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还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是大国市场优势。这或许是所有优势中最为重要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而且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汽车快速增长的初期,这一基本格局对所有的汽车生产者都 不能不是巨大诱惑。但这里强调的大国市场优势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中国巨大的国 内市场将使汽车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将集中表现在整车装配和部 分零部件生产上。贴近中国市场的独立研发需求也将产生。二是国内市场能够容纳多个 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同时也可以为相当数量的内资和内资为主的企业提供足够 大的竞争空间。三是中国呈现出显著的多层次性,对起步较晚、处在成长中的国内企业 较为有利。 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旨在提高资本密集度、降低劳动密集 度的技术进步有所加快,但就汽车整车的成本构成看,工资成本仍占7%-10%,并且汽 车强国的工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 势,员工的工资加福利的每小时大约在1-2美元,基本上相当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 1/20-1/10。另外,我国拥有一批熟悉制造工艺、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的工资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如果企业劳动生产率低这一状况能随着体 制和管理改进而改变,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将会更为明显。 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尤其是上游相关产业能力。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 铁、机械产品、橡胶加工等,中国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品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一 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值得提出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 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点的增长阶段(在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重点的阶段以后)。在全 球分工体系中,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将会逐步向我国转移。这 一发展趋势无疑会增强中国在生产诸多汽车产品上的优势。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当从现有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出发,立足现 实和潜在的优势,科学借鉴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特别是后起国家的经验,作出符 合发展规律的选择。我们认为,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可以“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进 行概括。 所谓“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首先是立足于开放,具体地说就是在WTO的框架下 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应、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作为后起的发 展中国家,中国当然不排除对产业的某些必要保护,但不依赖于保护,立足点置于广泛 、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第二,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培育自身的优势。前面 述及的诸多优势,基本属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比较优势。在许多情景下,比较优势并不等 于竞争优势。关键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现实和潜在的比 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三,大国优势在诸多优势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新模式中能 够形成特色的。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新模式将会与国际上的开放模式区别开来。 具体地说,新模式将包括以下要点:积极而充分的国内竞争环境。 中国的汽车产业是分散而缺少积极有效的竞争。相对于今后20-30年中国可能具有 的千万辆水平上的生产和销售规模,目前百万辆的生产和销售量表明中国的汽车产业仍 然处在起步阶段,有必要和可能,更确切地说几乎无法避免经历一个以选择优势企业、 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掘市场需求潜力为目标的竞争过程。作为大国市场,也有足够的容 量和能力接受几乎所有具有积极意义的竞争。由于已有汽车产业基础所形成的资金、技 术等进入壁垒,跨国公司的陆续进入,以及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汽车产业的竞争可能 出现与家电行业显著不同的特点,竞争带动产业成长的过程应力求缩短。当务之急是培 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包括大幅度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允许各类负责任的 投资者特别是非国有投资者的进入;进一步打破部门和地区的行政性垄断,形成开放、 统一的国内市场;规范竞争秩序,通过制度建设约束种种限制和扭曲积极竞争的行为, 等等。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新模式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缺少这一条,其他将无 从谈起。如果能够打好这个基础,完全有理由预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也许就是 5年左右),中国汽车产业就会出现一批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其中既包括合 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也会包括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这批企业将构成实现“大国竞 争优势”目标的中坚。以此为基础,应当设定并逐步实现汽车生产大国的目标。 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中国的大国市 场,足以使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上最大的5-6家跨国公司进入。一个重要的政策指向是支 持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入世后关税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可有两种选择,一是对中国整车出口;一是在中国设厂生产。随着 中国入世,应当适时放松或取消对外商投资在股权、国产化率等方面的限制,使其按照 全球战略考虑决定在中国的产业配置,避免大规模的整车进口,或仅为在中国市场销售 而大量进行低增加值组装的局面出现。尤其应鼓励跨国公司整车和零部件向外出口的努 力。另一个政策指向是鼓励跨国公司之间的积极竞争,许多行业的经验证明,这种竞争 对产品更新、加快跨国公司向中国的技术转移、改进管理、降低成本都至关重要。另一 方面,鼓励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加快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支持这些企业与外资开展多种 形式的合作(不仅是合资)乃至战略联盟,尤其要支持其在研发、品牌、营销体系等方 面自主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努力。跨国公司进入与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的自主发展 并不矛盾,中国的市场可以同时为两者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两者之间当然会有竞争,但 更多的将是合作、联合、融合的关系,并最终整体上提高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 期目标。改变以往汽车产业链配置局限于国内(甚至一个地区之内),主要依赖国内市 场和国内资源的思路和方法,分阶段地逐步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 发体系,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放弃全面替代进口的目标,在整车上 有进有出,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部分产品,同时适当进口国内不生产或 不具有优势的另外部分产品,主要是高档车。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广大且处在成长期, 能够支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大规模整车组装生产,并显示出良好的规模经济性。但 在一个适当长的时间后,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产品出口较快增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加 入WTO后将放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要求,部分零部件寻求境外采购,同时,国内有条件的 零部件厂商要尽快向全球供应商的角色转变,逐步进入零部件国际贸易量加快增长的阶 段。在中长期,力争实现汽车产业在开放度相当高水平上的净出口,并逐步提高其在全 球市场上的份额。这将意味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汽车潜在消费需求国,同时也是具备较 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加工制造国。 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首先着眼于适应中国汽车市场 起步阶段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家用车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又是中低 级别的家用轿车。其次,实施这一战略将有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和竞争力的培育。中低级 别的家用车对企业在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要低,或者说进入障碍 较小,这一点对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是一个难得机遇(也许是最后的机遇)。当然, 中低级别的汽车并不意味技术和质量上的“低档次”(所以这里使用的是“中低级别”而非 “中低档”的概念)。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发展,在中低级别家用车上提高技术和质 量的潜力也很大。第三,如果中国在中低级别家用车生产上形成较大规模并具备一定竞 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与中国相近的新兴国家市场上将会赢得较大机会。 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一方面,我国零部件企业受国内整车高国产化率 配套政策的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零部件 生产与整车生产集中于一个集团,零部件生产主要满足本集团内部整车生产需要的方式 。于是,零部件企业大都存在着批量小、成本高、技术开发能力低等问题。零部件工业 重组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改变目前受企业集团和地域限制的状态,使有条件的企业加快 转变为全国性的供货商。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目标是积极参与跨国重组,借助跨国公 司的全球采购和销售网络以及零部件企业的自身努力,使一批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逐 步扮演全球供货商的角色。在中长期,中国的零部件产品进出口额占其总额的比重应高 于整车产品。在此过程中,零部件企业数量相对减少,以模块化、系统集成为特征的零 部件大企业将有所增加,国际上的零部件跨国公司和国内有潜力的零部件企业都有发挥 作用的巨大空间。 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角度看,汽车产业后期国 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进口、KD组装、引进技术和规模生产、趋于成熟4个阶段。目前中 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处于兼有第二、第三阶段特征的时期。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增 值能力,应当成为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始终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但总体上要遵循分阶 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的规律。与大国市场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将会使跨国公司部 分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成为合理选择,特别是满足中国市场特定要求的研发会受到更 多重视。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其次,与优先发展中低级别 家用车战略相一致,应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上率先突破,形成一定优势;同时,随着零部 件企业的重组,应加快提升其技术开发能力,在部分零部件产品的研发上形成国际竞争 力。再次,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研发人才的成长和成 熟,国内的汽车研发力量将更多地介入全球汽车研发分工体系,并成为其日益重要的组 成部分。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刘世锦
刘世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