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金融管理》
《金融管理》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的重点是对货币不同角度定义的理解,难点是对货币职能和货币形态关系的把握 。 第一节货币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和“钱”打交道,可以用它买东西和享受各种服务,没有 钱是万万不能的。“钱”一般以纸币形式出现,也是货币的俗称。实际上,货币最早并不是 纸币。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夏代,那是四千年前的事,货币主要是海贝、布帛和农具。 世界上其他地区曾使用牲畜、象牙、可可豆等作为货币。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形形 色色的货币会殊途同归,都演变为金属货币、纸币了呢?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货币。在生活中人们所需的各种商品 ,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人们所需的各种服务,也需要支付货币来获得;人们劳动工作所获 得的报酬——工资,也是用货币支付的;人们为了种种目的,要积累财富,保存财富,采用的主 要方式是积攒货币、到银行储蓄。除个人外,企业、行政事业部门的日常运行同样也离不 开货币。财政收支也都是用货币进行的。不仅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收支,国际 间的各种经济交往无不伴随着货币的收支。可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货币已 经融入并影响着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例如,提起通货膨胀,许多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直 接影响经济生活。由于通货膨胀,许多人的实际财富减少了,原来能够买到的商品现在都 买不起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生产流通发生紊乱,原有的分配关系重新调整……通货 膨胀为什么能对经济生活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是由于现代生活已经和货币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货币的运动、货币的变化会引起经济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货币已经成为现代生活 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然而,经济生活为什么会和货币产生这么密切的联系呢?货币是 在人类社会产生时就与生俱来的吗? 货币自问世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货币的出现是 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研究货币起源问题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 一旦深入下去,研究货币和交换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看法就产生了分歧,由此产生 了不同的货币起源说。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及其形态变革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先王制币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传说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年)欲废小钱铸大钱,单穆公劝谏景王说:“不可。古者天灾 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赈)救民。”意思是说古时候天灾降临,先王为赈救百姓 ,便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交换中的困难。再如《管子》一书中所说:“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 之无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 子者。”即货币起源于禹汤之时,适逢水旱灾荒,无粮充饥,卖儿鬻女,禹汤为拯救百姓,便 创造了货币。先王制币说在先秦时代十分盛行,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大都继承了这一观点。 如唐朝的陆贽(754- 805年)认为:“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杨 於陵(753- 830年)也认为:“王者制钱,以权百货,贸迁有无,通变不倦,使物无甚贵甚贱,其术其他,在 上而已”。北宋李觏(1009- 1059年)认为:“昔在神农,日中为市,致民聚货,以有易无,然轻重之数无所主宰(衡量标准 ),故后世圣人造币以权(权衡)之”。他们都认为货币是圣王创造出来的。 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是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观点。司马迁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 手段,即“维币之行,以通农商”。货币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随着农、工 、商三业的交换和流通渠道的畅通,货币和货币流通应运而生,随之兴盛。即“农工商交易 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不)得而记云”。 二、西方货币起源说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如早期的古罗马法学家鲍鲁 斯(公元二三世纪期间)认为:买卖渊源于物物交换。早年并无货币这种东西,也无所谓商 品与价格,每个人只是根据他的机缘与需要以对他无用的东西交换有用的东西,因为通常 是一个有富余而另一个有不足。但是,因于你所有的正是我所愿得的和我所有的正是你所 愿接受的这种偶合的情况不是经常出现,于是一种由国家赋予永久价值的事物被选择出来 ,作为统一的尺度以解除物物交换的困难。这种事物经铸造为一种公共的形式后,可以代 表有用性和有效性,而不必考虑其内在的价值对其数量的关系。从此两种东西的交换不再 称为财物,只称为一个价格。法国经济学家N·奥雷司姆(1325- 1382年)认为,物品常常表现为在一地很缺乏而在别处却很丰富,于是产生物物交换方式。 又因物物交换常常产生纠纷和争议,聪明的人便发明了货币,因此货币不是直接用来满足 人类生活的自然财富,而是被发明出来的便于交换的人为工具。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另一种观点是便于交换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 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如英国经济学家A·斯密(1723- 1790年)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逐渐从诸货物中分离出来的,是为解决相对价值太 多而不易记忆、直接物物交换不便而产生的。他说,如果进入交换过程有100种货物,那么 每种货物都会有99个相对价值,由于这么多价值不易记忆,人们自然会想到把其中之一作 为共同的衡量标准,通过它来对其他货物进行比较,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第三种观点是保存财富说。这种学说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说明 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如法国经济学家J·西斯蒙第(1773 -1842年)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但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 富的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要,货币因此而成为保存财富的一种工具。 三、马克思的论证:价值及其形式 马克思认为,只把货币作为克服物物交换困难的技术手段来理解,而不从商品的内在矛 盾和商品价值形态的发展来认识是肤浅的。他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分析商品交换发展 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商品是指为市场交换而生产 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使用价值,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 食可以充饥,衣服能够御寒。二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 只能通过与另一种商品交换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商品交换使商品价值得到表现,因此, 商品交换的发展阶段不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在历史上曾经出现四种形式 :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很少有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行为仅 是偶然的,在这种偶然的交换中,商品价值的表现也是简单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羊与斧头交换,只能通过斧头表现自己的价值,羊起着主动作用;斧头处于等价形态,成 为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起被动作用。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虽然反映的只是产品转化 为商品的萌芽状态,但它却包含着一切价值形态以及货币的秘密。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物物交换的范围扩大,商品交换日益频 繁和具有规律性,一种商品经常地与一系列商品交换,如20斤粮食有时换一张弓,有时又换 三张兽皮,有时又换两把斧头,等等。这样,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在另一种商 品上表现出来,而是经常地由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但是,在每一次具体的交换行为中,只 能有两种商品发生交换,这时,一种商品(如一张弓)就排斥其他商品(如三张兽皮、两把斧 头)充当表现商品价值(如20斤粮食)的材料。因此,在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中,等价物 是特殊的等价物。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使商品价值的表现不完整、不统一,缺少共同 的单位来表现商品价值。因此,直接物物交换的实现必须以交换双方相互需要对方的劳动 产品为前提,这对商品交换来说是极困难的。 3.一般价值形态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生产者逐渐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一种大家都愿 意接受而又可经常用来交换的商品,然后再去换取所需的商品。这样,自发地逐渐分离出 一种作为交换媒介的商品,商品交换都通过这一媒介物进行。所有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 表现自己的价值,就是一般价值形态,如一张弓、三张兽皮、两把斧头都与20斤粮食相交 换,它们的价值均以粮食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和统一的,因而是一般的。 一般价值形态中的等价物成为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是所有商品共同的、一般的等价 物。物交换发展为通过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交换。 4.货币价值形态——货币的产生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商品作一般等价物,如牲畜、 皮革、蚌、贝、农具、猎具等,各种商品交替地、暂时地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是, 人们发现这些商品作一般等价物很不方便,具有质量不统一、不便分割或合并、携带储藏 不方便等缺点。而金属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缺点,还具有适宜作为货币的特点,例如,金属质 地均匀,可任意分割或合并,经久耐磨不变质,量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储藏等。因此,金属 是表现商品价值最适当的材料,逐渐发展到由某种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商品,这 就是货币价值形态。马克思的剖析以最完整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推 导出货币的起源,即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 它是经过价值形态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产生的。 四、货币的形态与演变 货币自产生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货币的形式随着商品交换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着。 ㈠币材 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一般来说,充当商品货币的材料应具备以下这样一 些性质:一是价值较高;二是易于分割;三是易于保存;四是便于携带。充当货币的材料价 值较高,就可以用少量的货币完成大量的交易;易于分割是指货币材料可以自由分割,且分 割后不影响其价值,以便为价值量不等的商品交易服务;易于保存是指货币材料不会因保 存而减少价值,不需要支付费用;便于携带可以使货币在较大区域内媒介商品交换。但对 某一种货币材料来说,上述四个要求也不是在任何时期都是同等重要的。从货币的发展史 来看,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类不同的物品充当过货币。大致而论,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从 实物货币开始,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品的代表—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这个货 币材料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材料的要求。但是,需要说 明的是,虽然币材是沿着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这样的历史顺序而发展演变,但这 并不说明它们之间有严格的此生彼亡的界限。如金属货币产生后,在某些历史时期,仍有 实物货币同时使用,如中国唐代的钱帛兼行,就是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同时使用。 ㈡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在中国历 史上,实物货币种类很多,如龟壳、海贝、蚌珠、皮革、米粟、布帛、牲畜、农具等都充 当过实物货币,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类是贝币,另一类是谷帛。贝币是中 国最早的货币之一。它以产于南洋海域的海贝为币材。这种海贝原来是用作饰物的,由于 它坚固耐用,价值较高,携带方便,有天然单位,而被当作货币使用。贝的货币单位为“朋” ,通常十贝为一朋。中国使用贝币的时间很长,从殷周时期开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 废除贝币,使用了近千余年时间,在中国云南一带,贝币一直使用到清初。在亚洲、非洲、 美洲和欧洲的许多民族和国家,也都曾使用过贝币。谷帛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实物 货币。中国历史上用作货币的谷帛情况不同。谷只是用于零星交易,成匹的布帛则适于大 额支付,以补铜钱之不便。即使在钱币广泛流通以后,谷帛的货币性亦未完全丧失,特别是 在魏晋隋唐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宋代以后,银钱日益发展,谷帛杂货的货币作用亦未完全 消失。然而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货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交换对货币的要求。因为许多实物 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所以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 ㈢金属货币 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称为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 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 的国家,从殷商时代开始,金属货币就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就金属货币本身发展而 言,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材料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黄金作为货币材料的历 史比较长,如英国早在13世纪中叶就有了金币铸造,但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则是在资本 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以后,历史上最早实...
《金融管理》
《金融管理》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的重点是对货币不同角度定义的理解,难点是对货币职能和货币形态关系的把握 。 第一节货币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和“钱”打交道,可以用它买东西和享受各种服务,没有 钱是万万不能的。“钱”一般以纸币形式出现,也是货币的俗称。实际上,货币最早并不是 纸币。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夏代,那是四千年前的事,货币主要是海贝、布帛和农具。 世界上其他地区曾使用牲畜、象牙、可可豆等作为货币。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形形 色色的货币会殊途同归,都演变为金属货币、纸币了呢?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货币。在生活中人们所需的各种商品 ,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人们所需的各种服务,也需要支付货币来获得;人们劳动工作所获 得的报酬——工资,也是用货币支付的;人们为了种种目的,要积累财富,保存财富,采用的主 要方式是积攒货币、到银行储蓄。除个人外,企业、行政事业部门的日常运行同样也离不 开货币。财政收支也都是用货币进行的。不仅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收支,国际 间的各种经济交往无不伴随着货币的收支。可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货币已 经融入并影响着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例如,提起通货膨胀,许多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直 接影响经济生活。由于通货膨胀,许多人的实际财富减少了,原来能够买到的商品现在都 买不起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生产流通发生紊乱,原有的分配关系重新调整……通货 膨胀为什么能对经济生活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是由于现代生活已经和货币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货币的运动、货币的变化会引起经济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货币已经成为现代生活 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然而,经济生活为什么会和货币产生这么密切的联系呢?货币是 在人类社会产生时就与生俱来的吗? 货币自问世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货币的出现是 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研究货币起源问题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 一旦深入下去,研究货币和交换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看法就产生了分歧,由此产生 了不同的货币起源说。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及其形态变革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先王制币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传说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年)欲废小钱铸大钱,单穆公劝谏景王说:“不可。古者天灾 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赈)救民。”意思是说古时候天灾降临,先王为赈救百姓 ,便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交换中的困难。再如《管子》一书中所说:“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 之无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 子者。”即货币起源于禹汤之时,适逢水旱灾荒,无粮充饥,卖儿鬻女,禹汤为拯救百姓,便 创造了货币。先王制币说在先秦时代十分盛行,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大都继承了这一观点。 如唐朝的陆贽(754- 805年)认为:“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杨 於陵(753- 830年)也认为:“王者制钱,以权百货,贸迁有无,通变不倦,使物无甚贵甚贱,其术其他,在 上而已”。北宋李觏(1009- 1059年)认为:“昔在神农,日中为市,致民聚货,以有易无,然轻重之数无所主宰(衡量标准 ),故后世圣人造币以权(权衡)之”。他们都认为货币是圣王创造出来的。 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是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观点。司马迁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 手段,即“维币之行,以通农商”。货币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随着农、工 、商三业的交换和流通渠道的畅通,货币和货币流通应运而生,随之兴盛。即“农工商交易 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不)得而记云”。 二、西方货币起源说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如早期的古罗马法学家鲍鲁 斯(公元二三世纪期间)认为:买卖渊源于物物交换。早年并无货币这种东西,也无所谓商 品与价格,每个人只是根据他的机缘与需要以对他无用的东西交换有用的东西,因为通常 是一个有富余而另一个有不足。但是,因于你所有的正是我所愿得的和我所有的正是你所 愿接受的这种偶合的情况不是经常出现,于是一种由国家赋予永久价值的事物被选择出来 ,作为统一的尺度以解除物物交换的困难。这种事物经铸造为一种公共的形式后,可以代 表有用性和有效性,而不必考虑其内在的价值对其数量的关系。从此两种东西的交换不再 称为财物,只称为一个价格。法国经济学家N·奥雷司姆(1325- 1382年)认为,物品常常表现为在一地很缺乏而在别处却很丰富,于是产生物物交换方式。 又因物物交换常常产生纠纷和争议,聪明的人便发明了货币,因此货币不是直接用来满足 人类生活的自然财富,而是被发明出来的便于交换的人为工具。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另一种观点是便于交换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 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如英国经济学家A·斯密(1723- 1790年)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逐渐从诸货物中分离出来的,是为解决相对价值太 多而不易记忆、直接物物交换不便而产生的。他说,如果进入交换过程有100种货物,那么 每种货物都会有99个相对价值,由于这么多价值不易记忆,人们自然会想到把其中之一作 为共同的衡量标准,通过它来对其他货物进行比较,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第三种观点是保存财富说。这种学说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说明 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如法国经济学家J·西斯蒙第(1773 -1842年)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但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 富的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要,货币因此而成为保存财富的一种工具。 三、马克思的论证:价值及其形式 马克思认为,只把货币作为克服物物交换困难的技术手段来理解,而不从商品的内在矛 盾和商品价值形态的发展来认识是肤浅的。他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分析商品交换发展 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商品是指为市场交换而生产 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使用价值,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 食可以充饥,衣服能够御寒。二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 只能通过与另一种商品交换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商品交换使商品价值得到表现,因此, 商品交换的发展阶段不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在历史上曾经出现四种形式 :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很少有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行为仅 是偶然的,在这种偶然的交换中,商品价值的表现也是简单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羊与斧头交换,只能通过斧头表现自己的价值,羊起着主动作用;斧头处于等价形态,成 为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起被动作用。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虽然反映的只是产品转化 为商品的萌芽状态,但它却包含着一切价值形态以及货币的秘密。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物物交换的范围扩大,商品交换日益频 繁和具有规律性,一种商品经常地与一系列商品交换,如20斤粮食有时换一张弓,有时又换 三张兽皮,有时又换两把斧头,等等。这样,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在另一种商 品上表现出来,而是经常地由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但是,在每一次具体的交换行为中,只 能有两种商品发生交换,这时,一种商品(如一张弓)就排斥其他商品(如三张兽皮、两把斧 头)充当表现商品价值(如20斤粮食)的材料。因此,在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中,等价物 是特殊的等价物。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使商品价值的表现不完整、不统一,缺少共同 的单位来表现商品价值。因此,直接物物交换的实现必须以交换双方相互需要对方的劳动 产品为前提,这对商品交换来说是极困难的。 3.一般价值形态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生产者逐渐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一种大家都愿 意接受而又可经常用来交换的商品,然后再去换取所需的商品。这样,自发地逐渐分离出 一种作为交换媒介的商品,商品交换都通过这一媒介物进行。所有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 表现自己的价值,就是一般价值形态,如一张弓、三张兽皮、两把斧头都与20斤粮食相交 换,它们的价值均以粮食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和统一的,因而是一般的。 一般价值形态中的等价物成为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是所有商品共同的、一般的等价 物。物交换发展为通过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交换。 4.货币价值形态——货币的产生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商品作一般等价物,如牲畜、 皮革、蚌、贝、农具、猎具等,各种商品交替地、暂时地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是, 人们发现这些商品作一般等价物很不方便,具有质量不统一、不便分割或合并、携带储藏 不方便等缺点。而金属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缺点,还具有适宜作为货币的特点,例如,金属质 地均匀,可任意分割或合并,经久耐磨不变质,量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储藏等。因此,金属 是表现商品价值最适当的材料,逐渐发展到由某种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商品,这 就是货币价值形态。马克思的剖析以最完整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推 导出货币的起源,即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 它是经过价值形态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产生的。 四、货币的形态与演变 货币自产生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货币的形式随着商品交换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着。 ㈠币材 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一般来说,充当商品货币的材料应具备以下这样一 些性质:一是价值较高;二是易于分割;三是易于保存;四是便于携带。充当货币的材料价 值较高,就可以用少量的货币完成大量的交易;易于分割是指货币材料可以自由分割,且分 割后不影响其价值,以便为价值量不等的商品交易服务;易于保存是指货币材料不会因保 存而减少价值,不需要支付费用;便于携带可以使货币在较大区域内媒介商品交换。但对 某一种货币材料来说,上述四个要求也不是在任何时期都是同等重要的。从货币的发展史 来看,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类不同的物品充当过货币。大致而论,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从 实物货币开始,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品的代表—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这个货 币材料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材料的要求。但是,需要说 明的是,虽然币材是沿着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这样的历史顺序而发展演变,但这 并不说明它们之间有严格的此生彼亡的界限。如金属货币产生后,在某些历史时期,仍有 实物货币同时使用,如中国唐代的钱帛兼行,就是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同时使用。 ㈡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在中国历 史上,实物货币种类很多,如龟壳、海贝、蚌珠、皮革、米粟、布帛、牲畜、农具等都充 当过实物货币,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类是贝币,另一类是谷帛。贝币是中 国最早的货币之一。它以产于南洋海域的海贝为币材。这种海贝原来是用作饰物的,由于 它坚固耐用,价值较高,携带方便,有天然单位,而被当作货币使用。贝的货币单位为“朋” ,通常十贝为一朋。中国使用贝币的时间很长,从殷周时期开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 废除贝币,使用了近千余年时间,在中国云南一带,贝币一直使用到清初。在亚洲、非洲、 美洲和欧洲的许多民族和国家,也都曾使用过贝币。谷帛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实物 货币。中国历史上用作货币的谷帛情况不同。谷只是用于零星交易,成匹的布帛则适于大 额支付,以补铜钱之不便。即使在钱币广泛流通以后,谷帛的货币性亦未完全丧失,特别是 在魏晋隋唐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宋代以后,银钱日益发展,谷帛杂货的货币作用亦未完全 消失。然而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货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交换对货币的要求。因为许多实物 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所以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 ㈢金属货币 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称为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 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 的国家,从殷商时代开始,金属货币就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就金属货币本身发展而 言,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材料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黄金作为货币材料的历 史比较长,如英国早在13世纪中叶就有了金币铸造,但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则是在资本 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以后,历史上最早实...
《金融管理》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