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谋篇布局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谋篇布局详细内容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谋篇布局
《2023下半年宏观经济趋势》
罗贞礼教授
政企研学跨界实战专家
课程背景:
《2023下半年宏观经济趋势》,基于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充满期待和担忧,拟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政策变革、创新驱动等四个方面,对2023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进行探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抓住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机遇期,聚焦疫后世界经济走向、2023年中国经济走势,立足“高质量发展”,突出“精准可靠”,结合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等案例分析,赋予其核心功能、发挥其使命担当、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等,以更好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并结合相关实际场景探讨其谋篇布局,努力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内化为指引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并落到实处。
课程讲义:
一:形势分析
1.宏观经济的简要认知
(1)定义。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是指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即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GDP(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CPI消费物价指数、PPI生产物价指数)、失业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2)与微观经济的关系。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节目标的经济政策体系。主要包括:①财政政策②货币政策③收入政策④产业政策⑤消费政策。其中: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国家税收、国家预算、国家债务、信贷政策。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手段、再贴现手段、存款准备金手段,根据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调节的影响,货币政策主要可分为:①货币储备政策②货币回笼政策③扩张货币政策④货币发行政策⑤紧缩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其主要功能就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研究》(刘涛雄 张永伟 罗贞礼等著)强调当前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核心议程是从传统产业政策迈向竞争与创新政策,关键是要不断加快“从以产业扶持为主转向维护竞争和促进创新”的产业政策目标转型、“从挑选型政策转向普适型政策”的产业政策手段转型、“从行政批文转向行政立法”的产业政策组织与程序转型、“从政府主导转向第三方评估”的产业政策绩效评价转型。
center2898775(4)GDP是衡量宏观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是国际上通行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规模的宏观经济指标,其在政治、经济、外交、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判断其经济总体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快慢;可用来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够影响一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年GDP超121万亿元(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我国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5)需要以新逻辑新思维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需要有新的思维和视角。从经济运行的基础来看,宏观经济呈现出一些变化,特别是经济数字化、经济金融化趋势明显,二者相互叠加、相互演进,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运行原有实体状态转向虚拟状态。在这种趋势下,供求关系、定价机制以及资产负债等都具有了新的不同于传统教科书所界定的内涵外延,都难以用传统的理论来进行阐释。比如,运用原有的货币和债务定义、运行特征和影响机制来解释、理解现在的问题有比较大的局限性等。在经济数字化、金融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原来存在于物理世界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将越来越沉淀为发展的基础;工业依然很重要,制造业依然很重要,它们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同时要关注到,经济增长潜力向数字化、金融化转移的趋势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2.宏观经济的走势与机遇
(1)疫后世界经济走向与机遇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经历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衰退之一,各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速纷纷跌入谷底。2021年,得益于各国加强防疫措施,经济活动显著增多,世界经济规模大幅回升并超过疫情前水平。然而在2022年初,乌俄冲突不但使欧洲经济再陷泥潭,更推动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飙升;加之美联储持续加息,通货膨胀迅速蔓延全球……在此背景下,多国先后宣布全面解除疫情管控(与病毒“共存”),以减少经济活动阻碍,促进生产生活加速恢复。其中,英国、美国、新加坡是解除管控较早(分别为2022年2、3、4月)、且经济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上述三国在近年、特别是解除管控后的经济数据走势,对我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可对我国疫后经济复苏路径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①美国、英国、新加坡疫后波动幅度收窄,经济增长陷入颓势。
center122555(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英国统计局、新加坡统计局)
从疫情以来美国、英国、新加坡各季度GDP环比增长率来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20年Q1-Q4,此阶段三国走势相同,皆表现为上半年的较大负增长与下半年的快速回升;二是2021年Q1-2022年Q1,此阶段三国经济走势出现分化,但整体变动幅度有所减少,基本控制在0-10%内;三是2022年Q2至今,即三国全面取消疫情管控之后,经济波动幅度进一步收窄,且美、英两国增长趋缓,特别是英国已在一年内陷入0.1%的增长颓势,经济活力大幅缩减。而新加坡虽在2023Q1增速略高于前两国,但其增长是建立在2022Q3、Q4环比下降的基数之上,整体形势反而更为不佳。因此可以看出,在取消疫情管控后,经济发展的波动会明显变小,但疫情长期影响下对世界经济活力造成的损害难以在短期内修复,加之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扰动,由此造成的经济增长滞缓或将在2023年下半年延续。
1075055461010②美国服务消费维稳,持续支撑经济复苏。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从2020年以来美国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环比增长率变动来看,明显可以发现服务消费的变动幅度较小,且自2020年Q3起便持续维持环比正增长,成为美国疫后消费复苏的稳定推动力。而在美国全面取消疫情管控后,其增长幅度较2021年略有下降,但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美国国内通胀高企、及美联储持续加息,居民整体消费意愿下降所致。此外,近年美国的商品消费往往在Q3、Q4有显著增长,故下半年其内需规模较有望实现提升,有助于提振该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市场信心,或将成为加速复苏的重要契机。
③英国遭遇复苏瓶颈,二三产业增长停滞。
center51435(数据来源:英国统计局)
结合图表来看,英国的疫中、疫后经济变动呈不同的走向趋势。2020年Q1-Q4,制造业在经历二季度衰退后快速回升,且明显超过疫情前规模;而在此期间,服务业却持续下降,直到2021年Q2才摆脱困境,并以超20%的环比增长率快速复苏。但在服务业回暖之时,英国的制造业却悄然走低,在2021年Q3-2022年Q3期间保持着-1%左右的持续下滑状态。整体来看,服务业对英国经济复苏起着更为长期的强力带动作用。但在全面取消疫情管控后,英国的服务业增长速度随之下降,到近两个季度,与制造业维持着相似的低迷状态,2022年Q4为1.1%、2023年Q1进一步减至0.7%,两大核心产业的增长放缓,使其疫后经济复苏基本停滞,衰退危机初步显现。
center361950④疫后CPI温和上涨,经济动能承压收缩。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英国统计局、新加坡统计局)
自2022年Q2以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月度CPI指数皆整体呈现温和上升的趋势。其中,美国从288.6上涨至302.9,涨幅约5%,相较于疫情前2019年CPI涨幅(7.3%)有一定下降,且2023年年初环比上涨幅度小于2022年年初,使近期美国通货膨胀率继续保持回落;英国从120上涨至130.4,涨幅约9%,整体通胀水平稍高,且与其近一年GDP状况结合,形成了高通胀、低增长的不利经济形势;新加坡从106.5上涨至112.7,涨幅约6%,相较于美、英更为合理,近期经济走向更为乐观。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Q1,美、新两国CPI环比增长皆较低,分别为0.4%、1.1%,加之两者属于贸易大国,在本国经济增长动能收缩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停滞。
(2)全球经济走势与机遇
center356235①不同经济体同步变动,经济增长整体放缓。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近五年来,全球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GDP增长率保持着同步变动。疫情前,二者增长率分别约为4%、2%;疫情爆发当年,二者增长率分别降至-2%、-4%左右;此后在2021年快速回升至7%、5%左右;2022年有所回落,发展中经济体基本与疫情前增长率持平,而发达经济体增长率则略高于疫情前约0.5%。整体来看,全球经济增速保持着放缓的趋势,且结合2023年Q1主要经济体开局不佳的近状,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较2022年稍有下降。
116459036201351259205401320②发达国家复苏较快,新兴经济体近状不一。
(数据来源:以上国家相关部门公开资料)
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来看,一方面,相近经济规模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会快于发展中国家,如英国、新加坡的2022年GDP/2019年GDP比值皆大于与其近似的巴西、越南;另一方面,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复苏水平有较大差距,如印度、巴西同为“金砖国家”,巴西在2022年GDP仅为2019年的101.6%,而印度则高达119.8%,且两者皆低于近年大量承接我国产业转移的越南(122.3%)。此外,印度、新加坡、越南的高复苏比值,及其他东南亚国家近年的快速发展,可能正使世界经济中心发生微妙的转移,东亚、东南亚地区或将成为疫后全球经济复苏的引领者,并进一步取代欧美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55880398780③全球数据要素市场需求旺盛,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数据要素市场需求旺盛,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市场,其市场份额在 2020 年达到 247 亿美元。2021 年,美国以 30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1%)的估值保持其第一的位置。2020 年欧洲数据市场规模为 63 亿美元。欧洲数据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到 2021 年达到 7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1%)。中国以 32.3% 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第三大数据市场,其规模达到 54 亿美元。到 2021 年,中国数据市场价值超过 73 亿美元。另外,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2021年全球47个主要经济体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15.5%,美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5.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中国和德国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和2.9万亿美元。在全球疫情发生之后,全球数字经济呈现持续发展趋势,国家间数字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数字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减少疫情影响等方面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线下行业也纷纷启动了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新领域和竞争赛道。
(3)2023年中国经济走势
202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政府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对今年工作的部署,着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其中,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形成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整体基调。在国内外复杂变换的综合环境下,中国今年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综合统筹、提前谋划、精准施策,动员好、发挥好稳定经济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着力实现其经济高质量发展。
①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综合压力。
第一,国际环境的复杂形势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综合预期。一是国际形势动荡仍然持续。俄乌冲突尚未分晓,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约阵营和俄罗斯势力仍然会持续对立,国际多方交织的竞争博弈不利于全球和平发展;二是受美联储长期量化宽松政策以及近几年全球供应链断裂的影响,全球通胀将保持较高水平,不利于经济增长动力恢复;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仍然会采取阻碍中国发展的制约措施,包括但不仅限于在高技术领域、实体经济领域的封锁打压,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善。四是国际能源价格变动、汇率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等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第二,国内发展的多重压力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综合定力。一是经济中低速增长的压力。近三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我国平均经济增速仅为4.46%,增长压力仍然较大;二是全国各省份财政压力情况不太乐观。根据2022年的数据,地方政府名义杠杆率(即负债率)为29%,地方政府债务率达到123.5%,地方政府偿债率仅为13.7%,不考虑转移收入情况下,青海、吉林、云南、辽宁、黑龙江等五省偿债率超过50%,且大多增长较快。三是国内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国民就业增收压力比较大。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其中,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接近20%,连续6个月处于高位,居民收入增长尽管高于经济增速,但实际增长率仅为2.9%。四是国内投资、需求及外贸等关键经济领域增长前景不确定性较高。202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逐步下滑最后企稳的趋势,但因2021年同期高基数效应、投资结构出现分化、民间投资增速整体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逐渐走低,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增速乏力。在内需方面,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导致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促使消费者信心的大幅下滑,压制了居民消费意愿,消费恢复仍待时日。明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仍然处于低位,欧盟部分经济体可能步入衰退,外需将有明显减弱。另外,2023年美联储可能由加息转为降息,我国外资面临回流的压力。
第三,关键领域的不确定性风险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综合潜力。一是金融领域面临流动性陷阱和危机风险。一方面,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两者增速呈现剪刀差的态势,贷款增加份额仅占存款的21%左右,流动性陷阱趋势显现。另一方面,受硅谷银行暴雷事件等影响,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瑞士信贷陆续出现危机,欧美银行股受到重挫,金融风险蔓延。二是实体经济领域仍然面临断链锁链的风险。近年来,新冠疫情冲击后的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仍处于艰难恢复阶段,欧美主导的全球化分裂式调整影响了我国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环节的正常步骤,实体经济面临受制裁、受打压的断链锁链风险。三是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清华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一共有46万家公司宣布倒闭,+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注销。2022年百城新建住宅价格自2014年后时隔七年再次出现年度下跌。上半年新房价格整体呈企稳横盘态势,下半年房价走势疲弱,价格持续下跌,断供风险、交楼违约风险仍然存在。
②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第一,经济复苏整体趋势明显,全年增速将会突破7%。一是经济运行恢复正常轨道,反弹式增长规律明显。近三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2.3%、8.4%和3%,根据经济恢复的反弹规律,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正常可以达到7%以上。二是国家各级机构领导履新的增长效应明显。2022年至2023年3月,全国各省市和国家机构均完成了换届,新一届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将迎来接棒后的执政周期,“新官效应”仍将持续;三是各大机构预测的经济增速给予良好预期。联合国、IMF、中科院、高盛等分别对我国2023年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预测增速分别为5.3%、5.2%、5.0%和6%,根据一般规律,我国经济实际增长肯定会高于各方预测,正常可达7%以上。
第二,国内市场复苏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增长动力有待提升。一是市场经济好转的压力仍然较大,居民收入提升前景不明。企业生存压力持续增大,特别是民营企业破产倒闭风险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业、金融业等重点行业的负债仍然较明显,避免出现硅谷银行等类似事件;二是实体经济环节仍然会面临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的风险,特别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衔接冲突、国内大市场分割的冲突仍然存在,实体经济不振,就业形势不佳。三是国内经济改革方向尚不明确,特别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组建后的政策影响有待观望,特别是市场反应及效果的显现尚需时日。
第三,国内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较大。一是国际环境宽松预期明显。俄乌双方有望短期内达成停火协定,最快可于半年内暂停,和平发展可期,欧美国家自身发展问题频现,无暇东顾,会给我国发展营造宽松机会。二是国内整体经济环境较为稳健。多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有利于出台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营商环境整体趋优,市场活力恢复指日可待,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巨大,资金存量充足。三是实体经济基础雄厚。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在世界市场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增长预期良好。
3.当下的宏观经济特征
2023年第一季度,欧美主要经济体仍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经济增长疲软的预期未发生明显变化,且金融风险上升,主要储备货币供给持续回落对新兴市场带来挑战。国内方面,我国经济温和复苏,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改善,社零消费增速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出口增速剔除汇率因素后虽低但好于市场预期,工业生产慢节奏修复、服务业生产明显扩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同步回升。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就业、消费、出口及企业经营仍存在结构性矛盾,经济的内生增长动能有待加强。展望二季度,宏观政策将继续为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持,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将在一系列稳经济举措密集落地下得到延续。从中长期看,在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保持不变。
(1)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趋弱且金融风险上升
60833028511502023年一季度,美国、欧元区的CPI同比增速继续从高位回落,但核心CPI涨幅维持高位,欧美主要经济体仍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在服务业拉动下,全球经济综合景气度指数有所回升,但制造业PMI仍持续处于收缩区间。美国一季度GDP折年数同比增长1.56%,虽较上年四季度提升,但较上年同期的3.68%及2016~2019年平均水平(2016~2019年一季度同比增速均值为2.50%)明显偏低;欧元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3%,较上年四季度放缓0.5个百分点,且显著低于上年同期。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疲弱预期未发生明显变化,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持续承压。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IMF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至2.8%,并将五年后的中期增长预测值下调至3.0%,为1990年以来的新低。
美国和欧元区CPI及核心CPI走势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受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连续加息影响,欧美银行业风险持续暴露,政府部门的快速救助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压力,但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同时,在欧美货币政策大幅紧缩之下,美元和欧元的供给增速不断回落,2023年3月美国M2同比下降3.99%,增速创历史新低,欧元区M2同比增长1.5%,也基本接近历史记录低点1.2%。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叠加高利率环境,部分外债压力较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主权债务面临挑战。
center1612900总体上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疲弱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给我国外贸增长带来压力,这意味着促消费和稳投资在经济恢复中要发挥更大作用。由于中美货币政策周期错位,且我国银行业流动性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情况相对较好,预计欧美银行业风险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当前欧美紧缩货币政策尚未转向,主要储备货币的供给仍持续收紧,后续应重点关注全球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
美国和欧元区M2同比增速走势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2)国内经济温和复苏,内生增长动能仍有待加强
①商品供需恢复力度不同步,CPI涨幅回落。消费领域,一季度我国消费者物价运行总体平稳,消费者物价指数温和上涨,CPI同比上涨1.3%,增速较上年四季度降低0.5个百分点。分月来看,1~3月CPI分别同比上涨2.1%、1.0%和0.7%,涨幅呈逐月回落态势。分项来看,一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影响CPI上涨约0.6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涨幅偏低,同比上涨0.7%,影响CPI上涨约0.57个百分点。其中,与居民出行需求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涨幅明显,如飞机票、旅游、交通工具租赁费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30.6%、6.5%、4.2%和3.5%;年后汽车销售不佳,车企“降价潮”下交通工具价格同比下降2.3%。工业生产领域,在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下,一季度PPI同比下降1.6%,降幅较去年四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分月来看,PPI同比降幅由1月的0.8%逐月扩大至3月的2.5%。分项来看,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2%,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3%;其中黑色金属、能源、化工、有center760730色金属领域价格降幅均较高,分别同比下降11.2%、5.3%、6.3%、5.9%。
我国CPI和PPI当月同比增速走势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春节后,我国CPI涨幅有所回落,3月更是跌至0.7%的较低水平,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供需恢复力度不匹配的现状。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支持下,我国供应链和生产有序恢复,市场供应较为充足;而“疤痕效应”在短期内难以消退,导致居民储蓄意愿较高,消费的复苏更多地集中在受压抑较久的接触类、出行类等相关服务行业,商品类消费表现仍较为疲弱。此外,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也是CPI涨幅偏弱的重要原因。由于去年二季度基数持续走高,今年二季度CPI或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下半年随着需求进一步回暖和基数走弱,CPI有望逐步回升;PPI方面,虽然下游需求有所回暖,但去年二季度PPI在俄乌冲突影响下基数较高,同比增速或仍保持在负区间运行,从定基指数来看,6月后基数将开始走弱,PPI也有望在下半年逐步走出负区间。
②就业形势有所好转,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随着经济温和复苏,我国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一季度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比上年四季度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分月来看,1月失业率为5.5%,2月受春节假期、外出务工和转换工作等因素影响小幅上升至5.6%,3月随着上述影响消退,失业率逐步下降至5.3%。分人群来看,一季度就业主体人群25~59岁劳动力失业率均值为4.6%,较去年四季度的4.8%有所下降。从最新的3月来看,该年龄段人群失业率已下降至4.3%,就业形势边际改善明显;但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均值为18.3%,较上年四季度高出1.1个百分点。据教育部数据,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8万人,较2022年增长82万人,随着高校毕业季临近,该年龄段人群就业压力将进一步上升,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center99695我国城镇居民失业率走势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center3518535③工业生产恢复偏弱,企业经营绩效持续承压。随着人员流动、物流和供应链正常化,工业经济也逐步修复。1~3月我国制造业PMI分别为50.1%、52.6%、51.9%,均位于扩张区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较去年四季度小幅加快0.3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来看,一季度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制造业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分行业来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仅有2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不足六成,整体恢复力度偏弱。其中,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医药制造业降幅较大,分别同比减少12.9%、8.8%、5.1%;电气机械、铁路船舶、仪器仪表、专用设备行业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5.1%、9.3%、6.5%、5.5%,或与近期出口景气度回升有关,3月上述四个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同比增长10.5%、8.7%、15.9%、11.0%。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1.5%,为有数据统计以来首次弱于行业平均水平,从分项来看,或主要受到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拖累。
一季度我国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一季度,我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依然不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1.4%。从收入来看,工业企业市场需求仍未完全修复,且PPI降幅有所扩大,导致企业营收同比下降0.5%。从成本看,营业成本累计上涨0.6%,营收同比下降而营业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承压。分三大门类来看,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8%;制造业同比下降2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33.2%。从细分行业来看,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较高,分别同比增长79.6%、47.9%、39.0%、27.1%;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他采矿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降幅较大,分别同比下降111.9%、100.0%、97.1%。4月份我国制造业PMI再度回落至荣枯线以下,由于内需疲弱,外需放缓,市场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且工业企业的经营绩效持续承压,预计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修复节奏仍会偏慢。
④接触型服务消费大幅反弹,大额消费品表现疲弱。一季度,居民城内和城际出行半径明显扩大,叠加各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我国消费增速明显回升。一季度我国社零消费同比增长5.8%,增速较2022年四季度大幅回升8.5个百分点。分消费类型来看,以线下接触型、聚集型消费为主的餐饮和观影需求大幅反弹,一季度餐饮收入、电影票房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9%、13.5%;商品零售表现相对疲弱,同比仅增长4.9%。在限额以上单位16个大类商品零售中,有11个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小额商品消费及金银珠宝类消费普遍增长,但汽车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大额耐用消费品表现疲弱,分别同比减少2.3%、5.1%、1.7%。从3月数据来看,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58.9%,较2019年月均客运量增长27.9%,显示居民出行情况已恢复至四年前。央行一季度储户调查显示,有24.0%的居民选择在未来三个月增加在旅游方面的开支,这一比例较去年四季度大幅上升10.7个百分点。从五一假期各地出行情况来看,居民出行热情高涨,接触类、出行类相关服务需求仍有一定释放空间。但是,当前我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缓慢,收入、就业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改观,央行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仍有58.0%,远高于center4552952019年水平,后续汽车、家电和通讯器材等大额耐用消费品增长或面临压力。
⑤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1%,增速与2022年基本持平,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在政策扶持下明显收窄,制造业投资增速略有放缓,基建投资维持中高速增长势头。一是房地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房地产行业供需两侧均迎来积极变化。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8%,降幅较2022年全年大幅收窄4.2个百分点,国房景气指数也连续三个月回升。从需求侧来看,春节过后前期积压的购房需求集中释放,我国楼市迎来“小阳春”,一季度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销售金额同比增长4.1%,较2022年改善明显。高频数据显示,在积压需求集中释放后,商品房销售似有放缓迹象;同时,近期部分居民出现了减持房产的倾向,导致市场上二手房供应量有所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新房销售,并进一步影响房企销售回款进度。从3月单月数据来看,房企拿地和新开工的意愿均有所走弱,地产恢复的力度可能阶段性减弱,但政策面依然会趋于利好,房地产行业维持恢复的趋势不变。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略有放缓。一季度,我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0%,增速较2022年全年降低2.1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增速较高,分别同比增长43.1%、19.2%、19.0%;而石油煤炭及其它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降幅较大,分别同比下降27.5%、9.1%、4.7%。由于当前需求侧仍未完全恢复,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不佳,且工业产能利用率由上年四季度的75.7%进一步降低至一季度的74.3%,预计企业资本开支意愿或仍不足,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趋于放缓。三是基建投资维持中高速增长。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8.8%,维持中高速增长。2023年,基建仍是政府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从资金来源看,2023年专项债额度小幅增长并仍集中靠前发行。据财政部数据,一季度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13228亿元,约占全年新增限额的34.8%。年初以来,多地积极启动新一轮重大项目开工活动,推动基建投资中高速增长。4月召开的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指出,“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后续政策性开center1637030发性金融工具仍有一定投放空间,继续支持基建中高速增长。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主要分项增速走势(单位%)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center4731385⑥出口表现仍偏弱。一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进出口、进口、出口分别同比增长4.8%、0.2%和8.4%,由上年四季度的负增长转正,较2022年全年分别下降2.9、4.1、2.1个百分点;从美元计价来看,同比增速分别为-2.9%、-7.1%和0.5%,较2022年全年分别下降7.3、8.2、6.5个百分点。总体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形势较上年四季度有所改善,但剔除汇率因素后的增速水平仍然偏低。
从单月表现来看,3月我国出口(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4.8%,增速较2月大幅提高16.0个百分点。在周边国家出口大幅减少的情况下,3月我国出口数据走强,大超市场预期,可能的原因是去年12月和今年春节期间积压订单的释放;此外,多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出海“抢订单”也取得一定成效。从出口去向来看,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英国出口金额(美元计价)分别同比下降17.0%、7.1%、2.4%和7.4%;而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8.6%,其中对新加坡和菲律宾出口增速较高,分别为78.2%和23.3%;此外,对俄罗斯和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47.1%和13.4%。分产品结构来看,机电产品中的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表现亮眼,分别同比增长105.8%、79.9%和14.9%,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降幅明显,同比减少29.9%。考虑到海外经济衰退风险较大,外需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出口或在积压订单逐渐释放后再度趋弱。但考虑到出口去向和产品结构上有部分动能支撑,且近期人民银行、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出台包括支持加工贸易和跨境电商发展在内的一系列稳外贸措施,对2023年全年的出口预期不必过度悲观。
⑦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升。2023年一季度,我国社融增量累计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3月末社融存量规模为359.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0%。随着经济温和复苏,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升。
center113665分项来看,人民币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和政府债券是新增社融的主要贡献项。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比多增2.36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多增3892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多增2478亿元。受银行贷款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倒挂影响,部分发行人取消了债券发行计划,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少增4651亿元,是新增社融主要拖累项。
在经济复苏、地产好转和央行政策支持下,一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从借款主体来看,企业部门强于居民部门。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8.99万亿元,同比多增1.91万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84.8%。居民部门方面,住户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同比多增0.45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同比多增5710亿元,中长期贷款少增1258亿元,一季度商品房销售有所好转,但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短期贷款却同比明显多增,或与部分居民以短贷、消费贷置换房贷以及提前还贷有关。
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速高达28.35%,在近十年中仅略低于2016年同期的29.35%和2019年同期的29.75%,占上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额度的比例高达51.16%,创下历史新高,这说明一季度我国社融增速的回升主要是信贷快节奏投放推动。在全年新增信贷额度既定的情况下,一季度的快节奏投放必然会导致后期信贷增速的放缓,影响后期社融增速的进一步回升。一季度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是33.8%,虽较上季上升了10.3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下降1.9个百分点,企业生产和投资信心仍未完全恢复,近期M2-M1增速差扩大和企业定期存款规模高增均指向当前企业并未将信贷全部投放至生产和经营领域。居民部门方面,4月以来,在前期积压的购房需求集中释放后,商品房销售呈现回落态势,且居民购买大额商品意愿不强。总体预计,短期内存量社融增速进一步上升的动能不足。
center04.对企业的机遇和挑战(1)对企业的机遇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的大环境下,为企业低成本加快并购促进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逼迫企业挖潜力、练内功、抓管理、降成本,为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同时疫情对国内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倒逼我国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并为未来企业提供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①数字化转型。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企业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将线下业务转移到线上,并且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②聚焦消费者需求。疫情让消费者购物和消费的习惯发生了变化,企业需要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③加强供应链控制。疫情让企业认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企业需要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规避供应链风险,缩短供应链周期,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
④提高企业品牌价值。疫情对企业品牌声誉的影响也是无可忽视的,企业需要通过提高品牌的价值和形象来吸引更多消费者和合作伙伴。
⑤推动创新发展。疫情为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企业需要创新和拓展业务领域,推动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以应对市场和竞争的变化。
(2)对企业的挑战
2020年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它是一个非常大的“黑天鹅”事件,称为“黑天鹅”可能都有点小,可能是“黑恐龙”。疫情不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也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更多挑战。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也是明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作方式的变化。过去的工作很多是面对面进行的,大家每天来到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而疫情导致很多时候无法开展正常的线下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采取线下办公和远程办公相结合的混合办公模式。二是组织方式的变化。疫情之前,有些公司可能强调精细化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但是疫情会导致供应链的断裂,原材料无法及时供给,企业组织的经营思路也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从精细化管理向饱和式管理转变,多备一点原材料和物资,以防疫情的干扰。三是员工心态的变化。员工也是普通人,遇到危机也会害怕,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不确定性感知也会增加,必然会影响其工作行为与绩效,企业需要采取措施做好对员工的心理健康帮助,以不断降低员工对疫情的焦虑和不确定感。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企业需要面对全新的挑战,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和业务模式,以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①改变传播策略。企业需要意识到疫情对市场环境的影响,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特别是面对线下活动受制于疫情的问题,企业应该适时转向线上活动,采用更多的数字营销和社交媒体传播方式。
②强化品牌形象。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应该加强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以留住现有客户和吸引新客户。这包括提高产品品质、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加强社会责任等方面。
③建立客户关系。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客户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调整产品或服务。这可以通过建立客户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产品或服务等方式实现。
④投入数字化技术。随着疫情影响的持续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应该适时引入数字化技术,以更好地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市场环境。这包括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
二:谋篇布局
由于我国全面解除疫情管控较晚,进入疫后经济恢复期仅约半年。但2022-2023年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乌俄危机、欧美银行业暴雷等事件正取代新冠,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新障碍。在外部经济整体不佳的状况下,外需难以实现增长,通过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复苏将是必行之路。鉴于新时代已赋予国有企业诸多核心功能,如“作为公有制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既有政治功能又有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导力量”“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和排头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家战略的支撑力量”等,下面围绕“推进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专题探讨其“谋篇布局”问题。
1. 立足“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要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民营企业以及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①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事实证明,凡是有优秀企业家领航掌舵的企业都是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水平决定了所在企业的发展实力。因此,要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与薪酬、股票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构建容错机制,形成国有企业家敢干的良好氛围。
②对标并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价值创造挖掘内在潜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更好承担社会责任,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绿色化、数字化为导向,不断提升国有企业活力、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③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创造有利条件。国有企业要依据自身性质、使命和核心功能投资创业。国有资本要更多流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键基础设施,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增进民生福祉;更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民生领域,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要与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平等获取各类资源和要素,不断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
④加强防控国资国企风险,严守高质量发展底线。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对投资、债务、金融业务,特别是海外经营业务所涉及不可避免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化解,严守不出现重大风险的底线。加强企业海外利益风险保障,建立健全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系统,确保境外国资和国企人员安全万无一失。确保内外风险防控机制到位,将内控和业务流程有机结合,提升内控体系的效度,使企业能够快速识别风险,并迅速触发一系列防控机制,确保各类风险可控在控。
2. 突出“精准可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国有企业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应突出“精准可靠”,充分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
①引领和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把更多国有企业打造成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联合体,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突破一批前沿技术,锻造一批长板技术,加快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
②发挥国有企业产业链“链长”作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让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发挥头部国有企业主导带动作用,构建产业联盟,建立产业间协调机制,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提升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和韧性。
③促进供需平衡、畅通国内大循环。国有企业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弥补部分高端产品与设备缺口,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产品合理采购和使用,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上发挥主导作用,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促进国内供给、需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④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国有企业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对外开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探讨多种国际合作方式,对标和适应国际规则,确保合作渠道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畅通无阻,增强合作动能和创新合作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合作成效,取得更多双方共赢的合作成果。
⑤服务重大战略、促进共同富裕。要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广泛参与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以及美丽中国、数字中国等战略部署;要在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海南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奋发有为,还要积极支持和服务“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发展战略,助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要全面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
3. 战略布局:“中国铁塔”案例分析①“中国铁塔”简介。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塔”,股份代号:香港联合交易所0788)是在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深化国企改革、促进电信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的背景下,由国务院推动成立的国有大型通信基础设施服务企业。公司主要从事通信铁塔等基站配套设施和高铁地铁公网覆盖、大型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维护和运营;同时依托独特资源面向社会提供信息化应用和智能换电备电等能源应用服务,是我国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和5G新基建的主力军。
8166102618740中国铁塔”于2014年7月挂牌成立。公司实行总分架构,总部设在北京,同时在全国设立了31个省级分公司和各地市级分公司。新时代新征程,公司将继续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足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定位,进一步发挥好资源统筹和统一集约建设优势,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做大共享文章,不断强化创新驱动,经济高效推进5G建设,变传统通信塔为“数字塔”,全力支撑“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落地,在为行业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中同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服务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应用服务商和新能源应用服务商。3月2日发布2022年度业绩。财报显示,中国铁塔立足资源共享,深化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即以面向通信行业的运营商业务为“一体”,以面向社会的智联业务和能源业务为“两翼”,持续做大共享协同文章,保持稳健发展。共享水平进一步提升,站均租户数由2021年底的1.70升至1.74。总体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现金流持续稳定充沛,债务水平稳健可控,财务状况持续健康。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21.70亿元,同比增长6.5%;EBITDA达到628.44亿元,EBITDA率为68.2%;净利润达87.87亿元,同比增长19.9%;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651.34亿元,资本开支为262.07亿元,自由现金流达389.27亿元,同比增长10.2%。
②“中国铁塔”的发展战略定位。“中国铁塔”作为党的十八大后成立的新国企,自2014年7月成立以来,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通信铁塔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公司于2018年8月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通信铁塔等基站配套设施和高铁地铁公网覆盖、大型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维护和运营。截至2020年3月底,公司运营并管理的站址数量达到200.6万个,凡有人烟处,皆有通信塔。中国铁塔在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5G新基建战略落地,服务好通信行业的同时,全力推动从行业共享迈向社会共享,充分发挥公司独有的通信铁塔资源优势和全国最大的实用物联网平台、最大的通信基础设施综合共享平台优势,广泛服务于环保、应急、地震、农林、公安、国土等社会各行业及国计民生领域,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是通信铁塔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服务者
——是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推动者
——是全球最大的通信铁塔基础设施服务商
③重庆铁塔的“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分析。
重庆铁塔充分发挥5G新基建“主力军”作用,坚持与行业协同,持续推动“一体两翼”战略布局,深化绿色共享,加快“通信塔”向“社会塔”转变,持续筑牢数字重庆建设基座。一是深度协同行业,全力支撑“网络强国”战略。现代社会经济对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重庆铁塔抓住时代和政策的机遇,全面统筹5G需求,据目前的数据,重庆铁塔累计交付5G需求5.8万余个,97%以上都通过共享存量铁塔实现,实现所有乡镇区域的5G通信网络覆盖;有效支撑了通信网络向农村偏远地区延伸,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服务“数字经济”战略。近年来,重庆铁塔打造了铁塔视联,致力于将“通信塔”变“数字塔”;铁塔视联是以“铁塔中高点位视频监控、物联设备构建的感知网络”为基础,以“覆盖+发现+通知+处理+评价+分析+管理”七位一体闭环业务流程为核心,以“海量算法”为牵引,以“灵活配置”为手段的多功能铁塔,支撑多种业务应用场景,满足不同行业应用需求;根据不同区县政府和行业的需求,借力5G算法,重庆铁塔打造了边缘计算资源服务产品、机房共享产品、机柜共享产品和算力共享产品,充分利用站址资源,发挥中高点位、平台、算法、站址和边缘计算五大优势,服务地方政府及各行业数字化治理;截至2022年底,重庆铁塔在全市落地了“智慧城市”“渔政AI视频监控”等项目;通过“单信源多源共享”的方式,进一步实现了跨行业的资源共享和数据共享,目前已实现“河道环境监控”与“水警监控”,“渔政监控”与“桔梗焚烧环保监控”以及“耕地保护国土智能监测”的多源共享。三是助推绿色低碳,全力服务“双碳”战略。为了全面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重庆铁塔致力于将基站的电力保障能力向社会延伸,面向社会提供备电、换电、充电及梯次利用等多元化能源服务;立足于互联网经济的共享特性,针对低速电动车的续航需求,重庆铁塔联合新能源领军企业推出了“共享换电”与“共享充电”服务,其中“共享换电”服务主要聚焦外卖、快递行业,其在重庆市部署换电柜680余套,实现33个区县全覆盖,累计服务外卖小哥50000余人,而“共享充电”服务主要聚焦社区、厂区、商圈等区域,其已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低速充电桩30000余个端口,覆盖全市1400余个小区,服务人数达15万人。同时,依托可视可管可控的智能监控平台,重庆铁塔将电动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广泛应用于基站备电,打造市级梯级电池重组应用和油机管理平台项目,其中以锂电池/铅酸电池为核心能源,提供动力电池租赁或销售业务,并针对退役电池进行回收,开展退役电池梯次利用;以动力电池为载体,围绕铁塔隧道施工车辆、运载车辆、牵引车辆等专用车,提供集智能监控、数据信息、运行维护、充电设施、回收利用于⼀体的综合服务;面向银行、中小型工厂等有不间断供电需求的客户提供备发电综合保障服务。
三:对策建议
1.宏观政策层面①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可控,稳增长政策效果不断显现,经济基本面持续修复,供给和需求两端受到的扰动加速减轻。但在同时,全球经济衰退预期进一步增强, 海外需求总额收缩,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整体增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需相关宏观政策的支持。
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也是经济走势关注的一个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主要包括税费负担和融资成本两方面。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系列税费优惠政策以缓解疫情对经营主体带来的冲击。下一步, 应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形势, 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的需要, 进一步研究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措施,着力保经营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③在扩大消费方面, 要进一步创新多样化供给,如加强品牌建设, 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增加中高端消费品的国内供应, 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包括推动免税业有序健康发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培育 “互联网 + 社会服务”新模式, 不断开拓线上业务,加快发展无接触服务消费,大力发展零售新业态等。
④预期转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投资、消费和就业的改善, 从而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出现扩张的状态;保障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总体风险可控, 则是金融安全重要任务之一。当前需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思维, 牢牢把握金融安全的主动权。此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稳预期的关键,稳定的政策预期会促进企业投资、增加库存和扩大再生产,从而为经济恢复向好注入更多合力;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2.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全面建立完整的内需体系。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因此,完整的内需体系由消费、投资和金融三大基本需求构成。在以往的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往往把国内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或是忽略金融需求,或是把金融需求嵌入消费和投资需求之中。然而,随着金融体系的复杂化和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不仅能够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消费和投资的波动,而且还能经由信用创造功能形成“债务驱动型”的内需扩张;金融需求愈发成为独立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内需构成要件。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需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加快推进。
①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对于推动短期经济向好,应对内外部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置于当前发展全局来看,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重启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预期企稳向好、防范化解经济运行风险的关键抓手。内需一定程度上是激发国民经济循环的总开关。通过扩大内需,一是能够有效打通生产、分配、流通环节,重塑经济运行活力。二是能够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形成“需求扩大-供给增加-预期向好”的正反馈机制,驱动经济持续向好。三是加快居民部门、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提升市场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完整的内需体系是我国应对外部挑战、把握战略机遇的压舱石。一方面,大规模市场需求是大国经济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二战以来的大国“贸易战”关键一环就是抢夺市场的准入权。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既能避免经济陷入过度依赖外需、受制于人的困境,也能培育我国在大国博弈中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大规模市场中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大量的终端客户、丰富的应用场景、充足的试错机会和充裕的资金来源,是一国经济突破高质量发展上限的关键支撑。第三,置于新时代新征程长远来看,完整的内需体系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从历史看,大多数现代化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的老路拓展市场规模,实现经济跨越。我国14亿多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这是历史上任何现代化国家都不曾具备的条件。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能够把我国的人口优势转化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可行的路径和手段,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一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在促进国民经济循环,创造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近年也出现了金融“侵蚀”实体、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资金空转、债务持续累积等问题。一方面,信用货币制下,金融因素与经济周期叠加,数倍放大经济涨跌幅度,对家庭收入、企业经营、居民就业等形成高强度冲击,影响内需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的快速膨胀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分化,不利于内需体系扩张。如金融市场日益成为财富积累的“加速器”,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从业者收入水平、金融业利润规模大幅提升,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进一步固化财富分配格局等。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基础逻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持金融支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完整的内需体系可以缓解但不能够消除市场波动。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日益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一旦经济波动叠加内外部冲击,很容易引发市场主体风险偏好一致性下降、预期一致性恶化、需求一致性收缩,导致国民经济“超调”。因此,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完善政府内需调控体系。在经济大幅波动时政府果断干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发力,维护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三是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完整的内需体系并不意味着排斥外需。全球经济高度关联,当今世界任何一国的需求都难以完全通过国内供给满足。我国国内需求仍需要外部优质供给支撑,外部优质供给不仅能够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还能够增强国内市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同时,内需体系培育起的国内供给体系也可积极“走出去”满足国外需求,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供给的规模效应,反过来更好地服务国内需求。
③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五个着力点。第一,完善预期管理体系,加强政策协同。明确不同领域预期管理和政策协同的责任主体和主要渠道,就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与国内外市场进行沟通。政策出台前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充分考虑市场承受力和市场主体诉求,避免“突发”“预期外”政策对市场造成过度扰乱。政策实施中注重适时、适度,避免政策效应耗损,及时纠正政策执行偏差。对需稳妥实施的政策,先试点再推广;对利于长远发展的规范措施,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避免“一刀切”。第二,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最终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需求占比超过70%。提升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最终依靠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地增长。应重点加大对“零就业”家庭、新市民群体、应届毕业生、农村居民等收入脆弱型群体的金融、财政、税收支持力度,持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行业间的不合理差距。第三,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高投融资环节供需匹配效率。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符合我国居民“风险—收益”偏好的金融产品,丰富金融产品供给的层次,推动居民存量资金更加高效地运用至实体经济循环。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等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支持力度。第四,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提升内需体系的国际吸引力。持续推进改善外资营商环境,加大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的保障力度。坚持金融开放承诺不动摇,继续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维护好开放型经济声誉。在重点开放平台、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开放政策、便利化政策的落地实施和协同发力。第五,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内需体系能否成功运转,最终取决于大多数市场主体能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观感受”。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权益保障制度,让每一个劳动者有尊严地工作、有品质地生活、有时间去消费。另一方面,要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消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性壁垒,推动垄断性行业和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充分激发企业干事创业的活力。
3.经济高质量发展层面①坚定释放宽松政策动力,助推市场经济复苏反弹。依托雄厚的财政积累和储备资金,实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一方面,瞄准前期受冲击明显、受损严重、恢复速度慢的行业,采取减税、补贴、低息贷款等方式定向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特别是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定向帮扶计划,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快速复苏。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加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以财政资金撬动民间资本,加快市场复苏上行。三是实施重点领域的降息降准,特别是扩大针对优质民营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贷款额度,借助宽松的货币政策助力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
②持续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催动国内大循环主引擎。一是围绕中青年群体,特别是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中小微企业主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支持,通过免息信贷、扶持基金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岗位,提高收入保障消费能力。二是在汽车、住房、电子设备、旅游等等领域实施内需刺激计划,通过发放消费券、提供低息分期付款、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发消费需求,助推消费市场复苏。三是创新消费模式开拓新领域,依托“科技赋能+数字转型”,着力推进传统消费业态数字化改造提升,促进消费服务提档升级,另外积极探索支持新消费,推动增加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旅游等方面消费需求。
③保持参与全球开放定力,重构国际大循环伙伴群。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多维并进开拓海外市场。一是加大外贸领域的减税退税力度,减轻进出口企业综合成本负担,同时发挥政府外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的牵线作用,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二是积极参与新兴经济体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并购,实施逆周期操作,延长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国际产业链、价值链,逐步扩大实体经济的海外影响范围;三是加快与友好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借助自由贸易协定、多边国际合作等,突破欧美国家的封锁圈,扩大我国海外合作伙伴群,重构国际大循环。
4.国有企业层面
①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要进一步促进国有资本向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向代表世界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高端的战略竞争领域、向民生领域集中,加快全国国资一盘棋进行资源重组整合,加快中央企业与中央企业、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重组和资源整合,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国有资本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过度竞争领域有序退出,提高国有资本整体配置效率。当前,需要警惕企业片面追求企业规模的非理性并购,但由于资源整合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低效、无效资产增多、效益下降的问题。
②要加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加快转型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抢占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制高点。同时,国有企业要加强与世界先进企业的科技合作和产能合作,做好先进技术的吸收、引进和再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创新的有机融合,打造发展新动力、培育竞争新优势,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③要努力提高资本效率。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财政贡献,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需要加快解决经营效率长期偏低的问题,以国际先进企业为对标,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大约为65%,我国企业仅为美国的43%左右,我国要在2035年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有企业需要力保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速达到2.5%-3%,才能接近发达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④要专注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我国产业的领头羊,肩负引领我国产业实现跨越式向高端发展,重塑我国产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重任。为此,国有企业要通过不断聚焦打造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国内产业的转型发展,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改变产业涉足过多过滥,产业链和管理链过长,内部“大而全”的局面。不断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现由“做大”向“做强”、“做优”的转变。
⑤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企业资产规模越大,业务单元越多,管理链条越长,越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越大型企业要越要把风险管理融入每个重要的业务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强化经营过程的监管以强化资本管控,加强合规体系建设,实现企业稳健经营,保障国有资本运营安全。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倍重视企业价值链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大重大并购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建设,避免出现重大系统性经营风险。
罗贞礼老师的其它课程
数字经济主要特征、基本趋势与应对方略 03.02
《数字经济:主要特征、基本趋势与应对方略》罗贞礼教授政企研学跨界实战专家课程背景:全球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将导致“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数字经济不仅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各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战略基础。作为全球数字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021年11月,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积极对
讲师:罗贞礼详情
责任与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主体自觉 03.02
《责任与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主体自觉》罗贞礼教授政企研学跨界实战专家课程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是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为突出,人类现代化正处于十字路口,人类文明的发展面临各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明确提出“现代化之问”的中国方案,为各国政党探索本国现代化
讲师:罗贞礼详情
- [潘文富] 中小企业招聘广告的内容完
- [潘文富] 优化考核方式,减少员工抵
- [潘文富] 厂家心目中的理想化经销商
- [潘文富] 经销商的产品驱动与管理驱
- [潘文富] 消费行为的背后
- [王晓楠] 辅警转正方式,定向招录成为
- [王晓楠] 西安老师招聘要求,西安各区
- [王晓楠] 西安中小学教师薪资福利待遇
- [王晓楠] 什么是备案制教师?备案制教
- [王晓楠] 2024年陕西省及西安市最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2115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2022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9041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215
- 5员工守则 15458
- 6软件验收报告 15393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5111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4546
- 9文件签收单 1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