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程序与审计计划(ppt)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30K

  下载次数:331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审计程序与审计计划(ppt)
审计程序与审计计划
审计程序
审计计划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工作步骤。
一、国家审计程序
要求大家清楚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准备阶段:
明确审计任务,制定审计工作计划
组织审计力量,配备审计人员
了解被审计单位概况,拟定审计工作方案
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
实施阶段:
进驻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调查
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审计重点
进行业务分析,编制审计实施计划
审核有关业务资料和经济活动,取得审计证据
终结阶段:
分析、综合审计证据,撰写审计报告
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定审计报告
提出审计意见书和做出审计决定
整理审计文件资料,建立审计档案
民间审计程序
计划阶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胜任能力
接受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确定重要性
分析审计风险
编制审计计划
案例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定
2002年12月16日某会计师事物所主任会计师孟某和助理审计人员侯某对江华公司委托审计的目的、审计业务的性质、审计收费、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审计的程序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江华公司提供的文件、协助的事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了解。洽谈中,江华公司的总经理张某提出双方当即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孟注册会计师则表示在未全面了解贵公司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仅凭上述的初步了解是不能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的。
要求:请回答孟注册会计师拒绝立即签约是否正确?为什么?
案例一分析:
 正确,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 为了避免审计风险; 第二, 该事务所尚未确定是否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 第三, 应详细了解江华公司的如下基本情况: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 (2)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 (3)以前年度是否接受过审计; (4)财务会计工作组织; (5)其他与签约相关的事项
重要性
概念: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审计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有两种情形: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 ·评价审计结果时。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时,取其较低者;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应该采用同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
举例:
如果审计人员认为资产负债表的错漏报加总为
10万元时是重要的,损益表的错漏报加总为
20万元是重要的,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应将其重要水平定为多少?为什么?
答:
审计人员应选择的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因为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当不同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时,注册会计师应选择最低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审计风险
(1)基本概念
审计风险: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包括:
固有风险:会计核算工作本身发身重大错误的风险;
控制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发现或防止重大错误的风险。
检查风险:审计人员通过实质性测试未能检查出会计报表中重大错误的风险。
(2)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和固有风险是一种反向关系
案例二:
审计风险预测:某注册会计师,对存货的审计:可接受审计风险的3%,他对帐户所作的风险估计,固有风险60%,控制风险50%,那么可接受检查风险有多少? 0.1
实施阶段:
符合性测试
实质性测试
审计完成阶段:
进行或有损失、期后事项等特殊项目审计,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汇总审计差异,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做适当披露
形成审计意见,撰写审计报告
审计资料的整理归档
或有损失
指某一特定经济业务造成的,将来可能会发生某种以外情况,因而要由被审计单位负责承担的潜在损失。
期后事项
1.期后事项的概念:资产负债表日与审计报告日期间发生的,以及审计报告日到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事项。
2.分类:
1)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需要调整的事项
2)对会计报表没有直接影响但应予以批漏的事项

第二节 审计计划
一、审计计划的涵义及作用 二、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审核
一、审计计划的涵义及作用
(一)涵义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
(二)作用
1、可以使审计人员能根据具体情况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
2、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
二、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审核
(一)审计计划的内容
1、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是从接受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全过程的基本工作的综合性计划。具体包括:
(1)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 (2)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 (3)重点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 (4)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 (5)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 (6)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7)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
2、具体审计计划
…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和说明。具体包括; (1)审计目标; (2)审计步骤; (3)执行人及执行时间; (4)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等
二)审计计划的编制
·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具体形式不拘一格 ·总体审计计划(“五W—H”)中的时间预算很重要 ·实际中,具体审计计划——审计程序表
·审计计划要有弹性
(三)审计计划的审核
由事务所的有关业务负责人审核和批准。
1、审核总体审计计划的要点: 总体审计计划中各情况的确定和安排是否恰当。
2、审核具体审计计划的要点:
·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
·审计程序是否适合各种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重点审计领域中的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
·重点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恰当。
第七章 内部控制评价
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调查与描述 第三节 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
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二、内部控制的分类 三、内部控制要素及其内容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一)涵义 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定会计记录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正确可靠,贯彻执行经营方针政策和经营决策,以及保持管理和经营工作的高效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与程序。

具体来讲,内控包括:
(1)实物安全性和资源经济性控制; (2)会计记录和业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控制; (3)经营方针政策有效性控制; (4)经营管理的效率性和效益型控制。
(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内部控制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重要性
2、内部控制对审计人员的重要性
二、内部控制的分类
(一)按工作范围分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二)按建立的目的分 1、内部资产控制制度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内部业务控制制度
三、内部控制要素及其内容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总称。其内容包括: 1、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 2、组织结构 3、董事会 4、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 5、管理控制方法 7、人事政策和实务 6、内部审计 机构 8、外部影响
(二)会计体系
会计体系是指企业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公司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 核心:处理交易 作用:提供“审计轨迹”或“交易轨迹”;即入账的经济业务真实、已经过批准、已全部及时入账、已作恰当的评价、分类并记录于明细账中。
会计体系的内容:
建立合理的内部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
建立健全凭证制度
建立完整的账簿和报表制度
建立定期盘点和核对制度
建立科学、适用的预算制度
(三)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是由为了合理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组成的。控制程序包括: 1、责任分工——不相容职务(名词P110)
2、恰当的审批程序——一般审批和特别审批 3、凭证和记录控制 4、资产与记录的实物控制程序 5、业务的独立检查
以上五种控制程序均与三种会计报表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和“估价或分摊”认定有关(举例)。
例题1
根据内部控制的控制原理,下列哪些职务是不相容的:
1.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 2.审查某项经济业务
3.保管某项财务. 4.记录明细帐
5.登记日记帐 6.登记总帐
7.进行账实核对 8.执行某项经济业务
9.记录某项经济业务 10.记录某项财物
答案:
1和8; 2和8; 8和9; 3和10; 4和6; 5和6; 7

答案:
(1)(6)(7)一个人
(2)(3)(5)一个人
(4)    (8)一个人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调查与描述
一、内部控制的调查 二、内部控制的描述
一、对内部控制的调查
通常可实施以下程序: 1、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并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 2、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 3、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二、内部控制的描述

(一)文字叙述法
(二)调查表法
(三)流程图法
二、内部控制的描述
(一)文字叙述法 概念:采用文字说明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其内容进行描述的方法。 优点:①编制灵活, 详略随意; ②体现审计人员能力; ③能充分揭露内控缺陷; ④能包容特殊情况。 缺点:①篇幅长,主次难分; ②不适于跟踪动态发展系统。
(二)调查表法
概念:
优点:①从表中即可看出企业内控的健全状况和可信赖 程度; ②便于无经验的审计人员开展工作; ③节省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⑤便于审计人员内部复核。
缺点:①结论正确性取决于调查表设计水平; ②整体性不强; ③不利于发挥审计人员能动性; ④标准性表格适应性不强。
(三)流程图法
利用符号语言,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用系统流程图反映出来。 要点: ①绘制前,要充分了解被审单位各个环节,把握重点,定义流程符号; ②绘制中,以一个业务为单元,注意逻辑次序,标明关键控制点,各种凭证名称,份数,归档保存情况及会计记账情况; ③绘制后,必须进行穿行测试。

优点: 形象直观,能揭示制度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便于发现控制强弱之处及关键控制点,修改方便。 缺点: ①流程符号涵义不统一,易产生混乱; ②需要专门技术; ③企业业务量大,环节多时,流程图太复杂,难以把握重点。
三、符合性测试
(一)概念与目的 概念: (Compliance Testing)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目的:确定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即
1、控制设计测试 2、控制执行测试(How?Who?Consistence?)   测试对象:只应对那些有助于防止或发现和纠正会计报表认定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控制执行测试。
(二)符合性测试的程序与方法
即执行测试将使用什么样的审计程序。 1、“询问” 负责执行某项工作的有关人员; 2、 “观察” 他们实际履行这项工作职责(尤其是未留下交易轨迹的)的情况; 3、“检查” 反映这项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凭证和报告; 4、“重新执行” 相关内部控制程序。
5、做出初步评价
(三)符合性测试的范围
直接受CPA计划控制风险水平的影响。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CPA可不进行符合性测试,直接执行实质性测试: 1、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 2、相关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但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发现其并未有效运行; 3、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大于其可能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
(四)符合性测试的时间
通常在期中工作中进行,但从审计有效性的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安排在期中的后期执行(Why)。
四、内控的评价(即控制风险评估)
(一)对某项认定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时必须遵循的步骤 1、确认该项认定可能发生哪些潜在的错报或漏报; 2、确认哪些控制可以防止或者发现和纠正这些错报或漏报; 3、执行符合性测试,获取这些控制是否适当设计和有效执行的证据; 4、评价所获得的证据; 5、评价该项认定的控制风险。

(二)在以下情况下,CPA可将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
1、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不相关; 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 3、取得证据来评价控制政策和程序显得不经济。

(三)在以下情况下,CPA可将控制风险评价为低水平:
1、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相关; 2、通过符合性测试已获得证据证明控制有效。
信赖程度评价

(四)评价控制风险时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以通过了解内控和执行符合性测试所获得的证据,作为评价的依据; 2、充分运用专业判断; 3、内控的三个要素对某项会计报表认定的相互影响。
第五章 抽样审计

第一节 审计抽样的概念、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抽样技术在审计测试中的应用
第一节 审计抽样的概念、意义与种类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和意义 二、审计抽样的种类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 审计抽样是从大量的会计资料和有关经济资料中抽取一部分具代表性的项目来进行审查,并根据抽查结果推断全部资料是否正确或有无弊端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但并不适用于其中的所有程序。 ·抽样审计不同于详细审计。 ·审计抽样也不同于抽查。
(二)意义
必要性: 1、现代审计工作要求讲究成本效益原则; 2、审计资源与审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可能性: 1、抽样审计可以实现现代审计的目标; 2、内控的建立健全为抽样审计提供了前提条件;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在审计中得到广泛运用。
二、审计抽样的种类
按抽样审计的发展阶段:
1、任意抽样——随意抽样,不具有可靠性
2、判断抽样——经验抽样,是根据审计人员的专业经验和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一种方法。其缺陷在于抽取样本的可靠性受制于审计人员的水平。
此二者统称为非统计抽样
3、统计抽样——是指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将数理统计的方法与审计工作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方法。 思考:统计抽样能排除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吗?

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比较
相同点:
·都需要注册会计师合理运用专业判断; ·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提供所需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不同点:
· 控制抽样风险的方法不同 · 成本不同,效果不同
注意:
·两法的选用,不影响用于样本的审计程序的选择。 ·两法的选用,也不影响获取单个样本项目证据的适当性,以及CPA对发现的样本错误所作的适当反应。 ·统计抽样不能替代专业判断。
(二)按审计抽样所了解的总体特性分类
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所采用的审计抽样通常称为属性抽样。
变量抽样——是指用来估计总体金额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所采用的审计抽样通常称为变量抽样。
第二节 抽样技术在审计测试中的运用
一、统计抽样审计的几个相关概念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基本步骤 三、属性抽样 四、变量抽样
一、统计抽样审计的几个相关概念
审计对象总体——又称母体(相关性和完整性)
样本——又称子样
精确限度——样本结果与总体实际情况之间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风险与可信赖程度——可信赖程度是指样本特征能够代表总体特征的可靠性程度。风险与可信赖程度之和等于1。

抽样风险——是指直接与抽样相关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它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的可能性。
非抽样风险——是指与抽样无关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它是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

可容忍误差——指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
预期总体误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对某一审计对象总体预计存在的误差。
分层--将某一审计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次级总体的过程。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抽样审计对象总体
包括: 1、明确总体的依据; 2、确定总体范围; 3、明确总体的截止期限; 4、总体各单位要有相同的标志。

(二)确定样本容量
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预计差错发生率(或发生额)—正向关系; 2、精确度(可容忍误差)—反向关系; 3、可靠程度—正向关系。

(三)抽取样本项目
抽取方法有:
1、抽签选样 2、随机数表法(掌握) 3、系统抽样法(抽样间隔M=N/n) 4、分层抽样法 5、整群抽样法

(四)审查样本项目 (五)评价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当样本差错率(额)=预计差错发生率(额)时,… 当样本差错率(额) <预计差错发生率(额)时,… 当样本差错率(额) >预计差错发生率(额)时,… 结论:以多大的保证程度(或把握)来保证总体误差在多大的精确度范围。


答案:
(1)417、3404、2038、3779、2305
(2)1148、2186、3841、3565、1022
三、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的目的 基本步骤: 1、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确定审计对象总体; 2、预计样本中的差错发生率;   3、确定精确度和可靠水平; 4、确定样本量; 5、利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 6、选取样本并进行审计; 7、评价抽样结果。
四、变量抽样
概念、适用范围 是对审计对象总体的货币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时所采用的抽样方法。可用于确定账户金额是多是少,是否存在重大误差等。常用于: 1、审查应收账款的金额; 2、审查存货的数量及金额; 3、审查工资费用; 4、审查交易活动,以确定未经适当批准的交易金额

审计程序与审计计划(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