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

  文件类别:管理制度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9K

  下载次数:99

  所需积分:1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
【 文献号 】2-125 【原文出处】《战略与管理》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5 【原刊页号】92~100 【分 类 号】F13 【分 类 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复印期号】200101 【 标 题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 【 作 者 】秦晓 【作者简介】秦晓中信集团公司总裁 【 正 文 】 一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本世纪初诞生的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 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现代企业的规模、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发展战略确立的 重要意义、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 这些问题都是传统业主式企业所不能比拟或没有碰到过的。由此,它造就了职 业的管理者阶层和管理者市场, 管理学科也因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职业管理者取代业主控制企业的经营 又产生了“代理人”问题。从经 济学的理性假设出发,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代理人具有道德 风险、规避、搭便车等驱动和行 为。为了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和滥用,两者的契约关系需要制度上的相 应安排,这就是公司治理结构所 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 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其 中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者和工人,或者说它是法人财产制度的组织结构形 态。这一制度安排或组织结构形 态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制衡来实现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股 东和相关利益者(stock holders andstake holders)的权益。 二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一 样的。这是因为微观企业制 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宏观体制及历史、文化、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概括地说,在发达的市场国家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英、美和德、日两大类型。 为了对这一问题做出进一步 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引入“组织控制”和“市场控制”的概念,在展开这个概念以 前先要回答为什么要控制、 控制什么、控制谁、如何控制这几个基本的问题。控制是治理或督导的另外一 种表述。如前文所述,公司治理 结构的核心是代理人问题。在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结构下,委托人关心的是 如何选择监控、激励经理人员 ,特别是首席执行官(CEO)。对此,米勒(Merton H·Miller)教授指出:“怎样才能确保企业经理得到正好为其 所需而不是更多的资金以完成有利可图的项目?经理应遵循怎样的准则来经营 企业的业务?谁来判断经理是否 对公司的资源运用得当?如果运用不当,谁有权决定替换?”(米勒1995)。张 维迎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从广 义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 其目的是解决内在的两个基本问 题;第一是激励问题,即在给定产出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和个人贡献难以度量的 情况下,如何促使企业的所有参 与人努力提高企业的产出?第二是经营者选择问题,即在给定企业家能力不可 观察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机制能 保证最有企业家能力的人来当经理(张维迎1999)。 对企业管理者的选择、监控和激励是一个在市场环境中的组织行为。这一过程 的实施途径是主要运用组织 行为,还是更多地通过外部市场机制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同类型区分的关键点。 依照这个标准,英、美模式主要 依靠外部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而德、日模式则以组织行为为主。 1、结构、形态和功能 公司治理结构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班子的设置、组成和功能在这四个代表 性的国家中有所不同。英、 美的股东是高度分散的,而且依托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持股人更关心的是股票的涨落, 对公司重大问题的参与方式主要是通过股票买卖来表现,这也称为“用脚投票” 。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动对管 理者形成间接约束。德、日的股东相对集中、稳定。在德国多是大银行直接持 股;日本则是企业间环形交叉持 股,主体银行虽不直接持股,但对企业有实际的控制权。德国的公司设监事会 (supervisory board)和管理委员 会(managementboard),分别相当于其它国家的董事会和经理班子。其监事会由 股东代表、雇员代表和独立董事 共同组成。其管理委员会每个委员具有同等的权力(都称执行董事),没有实 际意义上的CEO,决策的原则是一 致通过(consensus)。从其运行机制看,更像是其它国家的董事会,而不像CEO 为首的行政系统。因而有人也把 这两个委员会称为“两极制的董事会”。近年来德国的这一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监事会的权力在削弱,设立CE O及相应的行政决策系统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美国的董事长一般兼任公司的CEO ,因而拥有较大的权力。其它国 家多是分设的,英国和日本的董事长(会长)多是退休的公司总裁或外部知名 人士,是非执行人员,只是董事 会的召集人和公司对外形象的代表。他们对公司决策制定过程影响有限,主要 责任是对管理者的监督和维持公 司与社会、政府、商界的关系。德国的监事会主席是由股东方产生的,在董事 会投票持平时有两票权(casting vote)。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上述国家公司董事会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具有 共同点:(1)对经理人员的选择和 监控。(2)对公司财务预算、发展战略、资本项下活动和股权变更的审批权。( 3)承担公司的社会责任和保护相 关利益者的权益。 2、制衡关系 德国股东与董事会(监事会)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其制衡主要表现在监事会与 经理人员(管理委员会)之 间。日本的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与德国类似,由于董事会多是公司内部人 员产生,董事会与经理班子也不 构成合理的制衡。对经理班子的选择监控,主体银行有较大的发言权和影响。 由此,德国的监事会、日本的主 体银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形成了某种方式的组织控制。与德、日不同,英、 美的董事会多是由外部人员或独 立董事组成,并没有实际的股东背景。从理论上讲,这种结构难以真正实现股 东、董事会与经理班子之间的制 衡,但在实际上这种制衡作用是存在的,而且是有效的。其原因主要是外部市 场机制在发生作用。 3、目标和方式 首先是目标。德、日认为应着眼于公司的长期效益,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企 业的经营不仅要满足所有者 ,同时也应考虑其它相关受益人。而英、美则更着重短期效益,把股东财富最 大化视为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 其次是管理方式上,德、日重协调、合作,英、美重分工、制衡。第三是利润 分配的政策。与德国和日本相比 ,英、美公司更愿意把收入中较大的比例作为红利,这样资金就重新回到了市 场而不是留在企业组织内部。第 四是股权的变更和资产买卖。德、日的股东比较集中、稳定,市场上的兼并与 收购不如英、美活跃,恶意收购 很少发生。英、美则相反,股市交易活跃,兼并、收购频频,恶意收购已成为 市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式。第 五是管理人员的流动。德、日的管理人员一般是大股东选派,其变动主要受大 股东的影响,所以比较稳定。英 、美管理人员的产生可以看成是管理人员市场供求的一种交易,因而相对流动 性较大。 4、理论背景 (1)“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即通过组织行为来代替价格机 制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以 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这一替代的代价是代理人的出现及由此产生的约束、激励 的成本。 企业的外部仍是一个市场环境,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也并非是纯粹的组织行为 ,其中含有一定成份的市场 因素。企业在进行内部资源配置和对经理人员实施约束和激励时,核心的问题 是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和引入市场 机制。这一平衡点的确定取决于相关的成本和效益。在不同的国家,市场资源 和组织资源的状况是不同的,由 此也就导致了组织控制和市场控制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 (2)假定外部市场和内部组织状况没有明显差异,两种类型产生的原因就更多地 反映了主观方面的偏好,这 就是“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理论”和“创新企业理论”的争论。市场控制和组织控 制两种模式也分别基于上述 两种理论。 “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理论”实际源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它将其 引入到企业内部资金 的配置。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创造出的利润应通过红利分配使其回到市场中, 由市场机制重新配置,以实现更 好的效益。把利润留在企业由组织来配置,会破坏市场机制,形成市场机制缺 陷,影响配置效率,并为管理人 员滥用职权创造机会。 “创新企业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开发过程,它需要有计划、有组织,长期地 分工协作,而这一过程的 一个基础条件是资金的稳定来源。市场抽取公司的财富来增加那些追求短期效 益的证券投资者的收入,会破坏 组织创新、影响长期效益(莱宗尼克1991,莱宗尼克、奥沙利文1996)。 除了资金外,在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中对股权、资产、技术专利和人员,两种理 论也存在不同观点。争论的 焦点同样是应由市场还是组织来配置,应鼓励流动还是保持稳定。 (3)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另一个理论问题是对传统私有产权的认识。私有产权的 法律基础在实践中随着企业 制度的发展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从传统业主式企业到现代企业,企业的 控制权从所有者、经营者、生产 者三位一体的业主演变到高度分散的所有者,职业化的、支薪的管理者和工人 三者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结构 。从狭义上讲,产权的界定是明晰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从广义上讲它的外 延已从所有者扩展到其它的利益 相关者,包括管理者、工人、客户、供应商、银行、社区等。对产权的新的认 识是一个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社会 关系的集合或称为产权束。这一新的认识被组织控制派所接受。在其构架的公 司治理结构中也包括了利益相关 者,并把承担社会责任、满足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为其重要的目标。 而市场控制派仍然坚持传统的私 有产权观念,从而认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唯一或最重要的目标 。 (4)“人力资本理论”也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产生影响。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在现 代企业管理中已被广泛接 受。但把人作为资本,目前还仅仅是一种新的认识。现代企业中生产要素及其 持有者的组合是由资本持有者雇 佣管理者和工人,由此资本持有者成了企业的所有者,资本成了诸多生产要素 中的核心。这种制度安排有其必 然性和合理性(张维迎在《企业家的企业》一书中曾做过专门的研究)。需要指 出的是,这种制度安排产生了 一个误导,即认为企业的剩余应全部属于资本持有者。人力,包括工人、技术 人员和管理人员,与土地设备一 样是一种从属的生产资源。人力资源的理论并没有突破这个框架。在人类经济 发展迈向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 愈来愈认识到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 不可忽视的,在这个意义上讲, 人力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源,同时也是一种资本,因而应参与剩余分配。 前文讨论了两种理论对企业创造出的价值应如何配置更为有效存在不同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一个更 为深刻和尖锐的问题,即是谁创造了价值、谁应该拥有这些价值。市场控制坚 持人力只是参与创造价值的生产 要素之一,资本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资本持有者应拥有全部的剩余收入。而组 织控制认为人力是创造企业价值 的关键,人力作为一种资本应分享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对可交易的、 无固定利息股票持有者具有对企 业控制和剩余分配特权提出质疑。这些不同的认识在两种不同的治理结构的构 成、运作方式、目标中可以反映 出来。 (5)两种治理模式的产生是由不同的实际状况决定的,同时也受到主观偏好的影 响。但其进一步的发展则有 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这就是制度变迁过程论中所讲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 理论认为,初始点确定后,制 度在演化过程中其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会出现一种正反馈现象并导致初始制度 的强化和变化空间的缩小。比如 ,德、日的组织治理结构模式,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随着其发展组织资源 愈来愈丰富、完善、有效,市 场资源的发展、被利用度则受到制约,反之亦然。当然,制度变迁中也存在突 变和创新,因为决定制度变迁的 一个更为基础的因素是制度运行的交易费用。如果一种制度交易费用过高,即 会产生新制度创新的诱因和空间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两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自我强化,同时我们 也可以看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和新的理论认识的产生,两种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 5、比较、评价 以上对英、美和德、日两种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其产生的主、客观背景做了 介绍。接下来的问题是:孰 优?孰劣?对此,本文的观点是:如同世界上许多问题一样,解决问题的方式 、途径有诸多选择,并不一定存 在一个最优的、被普遍接受的答案。两种类型模式在解决公司控制权、对代理 人实施约束和激励方面尽管在方 式上有差异,各有所长和...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